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这个社会的科学水平,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学制发展情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
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第二章中学课程
13.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14.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3)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15.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包括:
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1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17.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的作用: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8.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1)要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显示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基本教材的实用性;
4)要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要兼顾教材之间的衔接,注重联系性
19.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第三章中学教学
21.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教学过程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23.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条件;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够相互转化。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6.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是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钻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了解学生要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
二是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
教案)。
2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28.课外作业布置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2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0.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8)量力性原则
3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贯彻要求有: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3.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整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34.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5.班级授课制优缺点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36.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1)时间很短,不会超过一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
2个组块;
3)意识清晰;
4)操作性强;
5)易受干扰。
37.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情绪和动机
38.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是指瞬间被人的意识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是指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
39.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会议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0.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41.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