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3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docx

高三历史复习文科高考历史考点解读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结构解读

行业结构:

农业、工业(手工、机器)、商业等

土地制度:

公有(公社、全民与集体)、私有(君主、地主与自耕农)

经营方式:

官营、私营(手工工场)、家庭(自给自足)

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经济区域:

乡村经济、城市经济

经济成份:

传统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主要农具)

原始农业:

木制农具耒耜;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春秋战国: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并将其逐渐推广

秦汉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西汉)、

一牛挽犁(东汉)

隋唐以来:

曲辕犁标志古代耕作技术基本完成

历史评价:

农耕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汉以后中国古代农耕技术革新迟缓(铁犁牛耕技术长期沿用)

耒耜青铜农具铁制农具耦犁耧车曲辕犁

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氏族公社所有制: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共同劳作

②国家土地所有制: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井田制名为国有实为王有;均田制是国有私有并存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④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进行土地兼并的主要对象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

A.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含义:

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高度分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①生产单位:

家庭(小农户)

②生产形式:

男耕女织

③经营方式:

个体经营

④产品用途:

自给自足

⑤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⑥历史地位:

立国之本

⑦制度基础:

土地私有

B.生产工具:

耕作工具、灌溉工具与水利工程

耕作工具:

见上面“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考点解读

灌溉工具:

商周时期:

戽斗(戽桶或吊桶•利用杠杆原理)

汉魏时期:

翻车(龙骨水车•人力踩踏或畜力牵转)

唐朝时期:

筒车(水力•低水高灌)、立井水车(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宋朝时期:

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低水高灌•翻车与筒车原理合一)

明清时期:

风力水车(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灌溉或排水)

戽斗翻车筒车高转筒车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在成都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秦国委派水工郑国在关中平原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汉朝时期:

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创造“井渠”施工方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历史地位:

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相对于手工业、商业),为古代中国农业文明和

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A.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商周以来政府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

官营特点:

官府垄断生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

政府财政支出;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较大

官营利弊:

①利:

推动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②弊:

服务范围小;技术推广难;劳动者长期受到束缚(匠籍制度);

缺乏市场竞争;加大政府财政负担等。

B.民间手工业

①农民家庭手工业(个体经营·耕织结合)

②地主、商人等私营手工工场(手工作坊)

手工纺织业方面的主要成就

原始社会:

纺织业起源(麻、葛、丝;骨梭、骨针等)

商周时期:

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地位重要(“妇功”)

汉朝时期: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绒锦)、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

唐朝时期:

官营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

宋朝时期:

棉纺织业开始发展;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时期:

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清时期:

在江南地区纺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因素)

手工冶金业方面的主要成就

A.冶铜业:

原始社会:

早期铜器多是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品,还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

青铜礼器(如后母戊鼎)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世界领先

B.冶铁业:

西周时期:

中国使用陨铁器具

春秋时期:

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战国时期:

①块炼铁(经过锻打才能使用:

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

介质如水、油中快速冷却,以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

两汉时期:

①西汉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并出现高炉炼铁技术

②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水排(不是灌溉工具)

南北朝时:

灌钢法(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成钢。

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北宋时期:

广泛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手工制瓷业方面的主要成就

制陶与制瓷业:

①新石器时代:

彩陶、黑陶

②商代到东汉:

彩陶→釉陶→青瓷的过渡

③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

唐朝陶瓷成就:

①唐三彩(美术陶制品,不是真正的瓷器)

②两大制瓷体系:

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③唐朝晚期:

首创釉下彩绘

宋朝著名瓷窑:

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耀州窑

清朝制瓷工艺:

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康熙首创、雍正顶峰)

唐宋明清时期:

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经济基础: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经营方式:

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并存

发展成就:

在许多方面成就辉煌,享誉世界

进步趋势: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生产关系)

(3)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远古时代: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很早就懂得经商

商周时期: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交易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骨贝、金属贝)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秦汉时期:

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经商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发展

隋唐时期: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大运河的开通,水陆商运发达,在都市商业之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邸店和飞钱(便换)生意兴隆

宋元时期: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种类增加,贸易范围扩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都会增多,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时期:

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会馆和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货币尤其是白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A.古代中国“市”的变迁

先秦: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已经出现了商品交易场所--市

秦朝:

政府对“市”的管理和控制非常严格(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汉朝: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门墙楼亭的设置表明“市”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南朝:

城郊和乡村“草市”(民间集市)形成,但也要受政府管理(草市尉)

唐朝:

城市中“市”与“坊”界限分明;“草市”作用提升,“夜市”比较繁荣

宋朝:

“市”彻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融合,夜市早市相连;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瓦肆)

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商业名镇较多

B.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古代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唐朝以前北方商业城市发展较为明显,唐朝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兴起与繁荣,有的成为当时的大都会

战国:

城中开始出现商业集中的现象(市井)

西汉:

长安(西安)洛阳邯郸成都(商业中心)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大都会)

宋代:

北宋汴京(开封)南宋临安(杭州)

明清:

北京苏州汉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作为它的补充存在

②在古代王朝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之下缓慢发展

③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壮大

④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起始阶段:

①商周时期国家比较重视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原则

基本含义:

国家鼓励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实质目的:

①维护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农民赋役的征派

②维护王朝的统治,巩固君主专制

重农表现:

①承认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②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

抑商表现:

①在政治和法律上予以歧视

②官府对重要工商业垄断经营

③对私商严格管制,重征商税,掠夺其利

④明清时期限禁海外贸易,闭关守国

政策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历史地位: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大多继承和固守的基本经济政策

历史影响:

利:

一定历史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明清时期严重阻碍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延缓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属于闭关锁国,但闭关锁国不等于海禁)

时代背景:

国内:

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商品经济也在日益发展

国外:

世界贸易日趋活跃,世界经济向工业化发展;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基本含义:

禁止中国官民私自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政策根源:

经济方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政治方面:

君主专制强化,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起止时间:

明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具体表现:

明朝:

以官方朝贡贸易体制垄断对外贸易;以通藩禁令禁阻民间出海贸易

清朝:

清初颁布海禁令、迁海令;广州一口贸易,官方垄断,限禁严格

历史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②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阻碍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题解读

◎一条线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转型(1866-1956)

两个主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个时期:

晚清时期(1840-1912)民国时期(1912-1949)新中国初期(1949-1956)

四个对象: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七个阶段: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转型(1866-1956)的阶段与特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94年:

开始兴起

1895-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

初步发展

1912-1920年中华民国初期:

短暂春天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前十年:

较快发展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遭遇劫难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困境

1949-1956年新中国过渡时期:

发展转型

◎几个视角:

近代中国工业化路径: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

现代化尝试与突破:

从工业化起步到制度、文化的重建;

中国的社会转型:

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变动;

中国与世界:

封贡体系下的中国与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原因:

战后外国资本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