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214期实录 刘君祖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文档格式.docx
《讲堂214期实录 刘君祖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堂214期实录 刘君祖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希格玛大厦演播厅
主办: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
腾讯文化思想论坛组
主持人:
杨子云
【要点1】不是“论言”,而是“论语”。
“言”要审慎,要缜密作业才能公布于世,要负言责。
“语”不是,窃窃私语,两个朋友聊天也是“语”,所以“语”告诉我们《论语》没有那么严肃,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老夫子批评当代人物和历史,聊聊人生和真理,以启发见长,对真理大道有一个比较从容的解读。
【要点2】《易经》的主要思想是“对时机的掌握”、与时俱进,《论语》第一篇讲“学而时习之”,要能够拿你所处的“时”作为活的教材去验证。
《五经》、《四书》、《论语》,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时机变化,用英文讲是“TimingisEverything”。
这一点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儒家偏向于保守、与时代脱节有很大差异。
【要点3】“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懂了,大彻大悟,晚上死都甘心,这完全错了。
“死”不是肉身的死亡,是指错了能改,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旧日的过错像死了一样过去了,从善如流、改过自新。
【要点4】慎跟独,要开发自己深沉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性,不盲从、肤浅的学一些躯壳的东西。
但自宋朝后把“慎独”当成黑屋子关注自己。
自儒学跟科举结合后,就变成知识分子当官一定要学的东西,对当代政权的稳定有好处。
追寻先秦百花齐放时期的儒学原貌,还它思想本位很重要。
【要点5】直接把儒家跟民主宪政结合有莫大的难度,甚至是一种乌托邦。
大规模的社会政治实践制度一旦订立后,经不起昂贵的外界实践。
儒家有深厚的思想资源,活学活用,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问题;
如果照搬,恐怕是没有经过深刻了解的一种发言,这些决定一个国族未来的发展,需审慎对待。
从“打倒孔家店”到“打扫孔家店”
刘君祖: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腾讯燕山大讲堂跟大家谈谈什么是一个真正儒家的题目,儒家思想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传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发展到当代儒家的话题,我相信有一定的争议性,有关儒家跟现代的民主宪政、以及跟工商社会后现代很多文化和传统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谈到儒家思想,当然不能离开创建儒家思想的中心人物先师孔子。
在上千年中国更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他算是扮演着一个集大成的角色,在他那个时代有很多在“继往”还有“开来”创新的思维,所以在今天的有限时间里跟各位分享一下研习心得。
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大家很熟悉。
近五年、十年来海峡两岸也好,海外的华人世界也好,都希望重新探讨提炼中华传统文化。
过去7、8年前我看过一本书也谈到这方面的问题,书名很有意思,把“打倒孔家店”这么激情的口号改了一个字,叫“打扫孔家店”。
这个“打扫”不是愚昧盲目的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中经过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华夏传统文化中毕竟有它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东西,不能盲目的抹杀,可能要从学术、庶民生活的实践等多方面做好好的整理和打扫,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要清理,什么东西要谦虚深入的探讨,里面有什么样的真谛,而不是长久的蒙尘。
这首先表现在大陆内地,就我所知的是政府官方在海外建了两、三百家以传播孔老夫子文明的孔子书院,这个东西当然有文宣的性质,自中国富强后大家很清楚除了富国强兵的经济改革等硬实力外,一个大国要和平崛起必须还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
既然谈到软实力,所谓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看成丰厚的资源、老祖宗的智慧。
而且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这里面必须有一个时代精神的审视,如何与时俱进。
我所了解的孔子书院,目前为止还只是挂了孔老夫子的牌子,里面即便有些什么,但还是以教中文和语言为主。
如果将来要落实,这方面要有精深的文化实质内涵。
除了官方的文化方面,两岸甚至包括在东北亚、东南亚大大小小的书院在各地,甚至在日本、韩国成立,因为中国民间讲学的传统、书院已经上千年,比如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书院兴建,这些年我们都有交流和讨论,似乎方兴未艾,如此多多少少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到眼前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从各方面探讨和平永续之道的明显迹象。
在台湾,所谓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在中学教育中是必修教材或者选修,在岛内有着很大争议。
我于1952年在台湾出生,祖籍湖南,我在台湾就是外省第二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
我们念中学时,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一高二必修《论语》、《孟子》,大学里有一些哲理的探讨,但高中是《论语》、《孟子》必修,考大学有这方面的题材。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东西在岛内有很多讨论与争议,我想这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形式。
了解儒家,从《四书》入门
孔老夫子过世后400年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一个汉王朝,中国史上第一个以帝王身份继统的是刘邦。
刘邦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不是一个文化人,而是一个有草莽豪气的英雄人物。
但他在定了汉朝江山后,汉武帝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刘邦时就开始了第一次的继统。
这样的动作有什么政治意义,天下稳定后政治文化经济建设跟传统文化什么关系,他是怎么思考的?
自那儿后,中国不断改朝换代,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主流一直传了下来,我们也晓得天下第一家在《史记》有“世家诸侯王者”的列传,孔子虽然不是王,但也列了孔子世家传。
世家是世代相传,给他们立传,但经过几十年后就没有了,统统灰飞烟灭了。
但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还存在,传了下来,这值得我们思考。
用一个长远的眼光和心平气和的态度,思考国族发展。
儒学中心人物是孔子,从经典上理解就是但是大家所熟悉的四书,要了解儒家四书是第一手素材,四书自宋朝才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弄出来独立,变成经书之一。
现在读《礼记》还有《中庸》、《大学》,两篇非常重要的书。
另外是孔子的《论语》,这是儒学第一手资料。
当然,《论语》不是孔老夫子自己亲自写的,如果亲自写的话就不用“子曰”了,是大师过世后,文人弟子结集经过讨论、争议把先师重要思想和言论记下来,我想大家对《论语》比较熟悉。
在《孟子》里罗列了中国文化上难得的典范,认为所有圣贤之中愿学孔子,给了孔子一个称号“圣之时者”。
换句话说孟子思想跟孔子关系就是愿学孔子,言必称尧舜,孟子还是在孔子思想辐射的影响范围内,《大学》、《中庸》更是了。
如果照传统想法,《大学》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参整理或者编撰,《大学》跟曾参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是孔老夫子重要的弟子之一。
再是《中庸》,孔子的孙子子嗣,《中庸》这本书的集成,他是核心人物。
所以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代表、中心人物,通过四书一定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论语》这本书影响非常大,它后来跟科举考试相关,那时社会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必读,跟自己的前途有关,这对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也有一些限制,因为跟整个政治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失去在先秦时代百花齐放、比较开阔、兼容并包的思想境界今天不详细谈。
宋朝时有“半部《论语》知天下”一说,《论语》不必读完,读半部就可以知晓天下,这样的话对中国文化的长期研习来讲不是假话。
换句话说中国很多学问,尤其以儒家为主体的是要积极用世、经世致用,不是空读书。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先秦儒家的传统学问都是要务实、能够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解决问题,而且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如果过分分工、学问是学问,事业是事业,肯定不是中国过去文化传统强调的知行合一。
我们所接触过的,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非常大,过去日本一些汉学界的学者推崇《论语》,也有类似这样的话:
把《论语》推崇成人间至高之书。
四书的影响、《论语》的影响,儒家思想在过去整个民族发展中不只是停留在精英知识分子高层,而是深入到老百姓,老百姓不认识字,但其行为中渗透了儒家的教化。
所以说“老少咸宜,雅俗共赏”,8岁读《论语》,等你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深刻了,80岁还会有很多新发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可以得到很多印证。
过去庶民、儿童启蒙教材几乎都受到四书、《论语》的影响。
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专门谈人物的一本书《人物志》,里面专门谈人物理论,如果对这样的书稍微深入一点,会发现里面几乎都在发挥四书里的核心观念,所以其影响确实很大,大陆富强后要在全世界推广最适合的人物,还是孔子。
不是“论言”,而是“论语”
为什么书名是《论语》?
过去有很多解释。
它不是一个整体的体系思维辩证分析,而是一则一则的。
两岸也好、社会名流、知识精英引用《四书》、《论语》中的一些话普遍有误解,没有真正搞清楚,觉得像《论语》这样的东西、语录这样的东西不成体系,甚至觉得太简单、支离破碎。
这样说可能太快下结论,没有了解《四书》、儒学里一以贯之的整体思想体系,于是有了一些误解和武断。
但误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在社会上存在的时间非常久了。
过去对《论语》的解释就是“论道之语”,人生要追寻大道。
孔子这样一个思想家给文明留了怎样的影响,对“道”怎么体会,这个“道”怎么落实。
他们在讨论,但没有强制要求受教的意味。
“语”在中国文字里程度比较轻,跟另外一个字“言”不同,有明确判分。
“言”比较正式、比较严肃,要公开面对群众甚至面对后人、后世,比如立德、立功,立言,写一本书要负言责,所以不能马虎,成体系的东西要建构起来。
各个衙门、部门有发言人,政府与政府之间有重要的结盟活动,对外发表公报都是“言”的层次,要审慎,要缜密作业才能把这个东西公布于世,因为它出来就有影响,要负言责。
“语”不是,窃窃私语,两个朋友聊天也是“语”,所以“语”告诉我们在《论语》中没有那么严肃,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不是“论言”,而是“论语”。
老夫子批评当代人物和历史,学生提问题或者学生不提问题,老师主动的跟他聊聊人生和真理、人生大道,也没有要强迫他接受,以启发见长,对真理大道有一个比较从容的解读。
这是论语。
但我们感觉《论语》还有做结论的意思,结论之语言。
孔老夫子活到74岁,前面时间始终在奔波忙碌,始终不放弃周游列国,在父母之邦鲁国也做过实际的事,他的社会理想不能够完全实现,他也可以在周游列国之中看能不能实现他那一套天下为公、大道之行的可能,结果落空。
于是在他过世前几年大彻大悟,人的生命有限,既然当世不可能,孔子就回到鲁国。
在最后几年里,在超高的效率下整理“六经”,常讲“孔子修春秋”,前面“五经”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个人不仅是个人内心的修为,还包括治理国家、处理人群社会问题,那是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整理,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重要的编撰工作一样,要有一套编辑思维和一套逻辑,因为它的东西很多。
他在晚年把六经做了整理,取舍、详略都值得研究,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后的经典,即便很多传即便不是他亲自写的,但思想流传下来对旧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整理。
在整理中还有创新。
这个创新就是六经中百分百原创的《春秋经》的经典。
他以编撰者的观点给后世传达了重要的讯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春秋经》的经典有微言大义、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思想,有些东西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眼光,这是《春秋经》相当专业的地方,过去通过《春秋三传》的口说相传。
孔子把之前的文化传统做了整理后,还针对那个时代眺望未来提出一些思想进行创作,不过那时的创作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忌讳和考量,写得很隐讳,所以比较不容易被广大的社会群众或者没有接触到这一学脉的人真正了解。
“论语”是结论之语,我们深深感觉到《论语》不能轻视,而且它的魅力非凡,一方面跟你从从容容的讨论,没有强制你的意思,另外一方面,对实事的评论、对历史实践的检讨、对人世真相的了解、大道的理解。
另外一方面,这些思想是一个体系,只不过这个体系不是表面、很明显的体系,都是结论。
《论语》中很多话,一句一句,不知道上文的脉络是什么,下文因为什么而来,而是很轻松的问答。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