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3662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20题Word格式.docx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7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听到老师的问话,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体现了曾皙回答师长问话时恭敬的态度,可见其温文有礼之态。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4、冉有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有有意在鼓励的句子是: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指出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只不过讲的谦虚一点罢了的句子是: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二、《齐桓晋文之事》

1、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运用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和为长者按摩肢体来作喻,说明君王不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想做而不是不能做的句子是: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2、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认为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别人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可以让天下在手掌中转动。

3、孟子认为推广恩德可以安定天下,否则难以保全自己的家庭,即“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4、在孟子看来,古人能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是: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5、孟子推测到齐国梁惠王最想要的东西是: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孟子用一个排比句,说明以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即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以说服梁惠王明白齐国若与天下为敌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回到发政施仁的根本上来。

7、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认为君王如果“发政施仁”,便能够使“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从而没有人能够抵挡。

8、在孟子看来,没有固定的资产但是却依然能保持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9、在孟子看来,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0、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陷害百姓的做法。

11、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说明仁爱的君主不应做陷害百姓的事情,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句子是: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2、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要做到: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3、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4、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一个反问句来说明百姓如果挣扎在死亡线上,将没有空闲讲求礼义,即: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5、在孟子看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的人便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的人便能一直有肉可吃;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便不会再忍饥挨饿。

三、《庖丁解牛》

1、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起初在解牛的时候目有全牛,即“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在于他能够把握牛体的结构,熟练掌握解牛规律的句子“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3、《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对自己追求和技术评价是:

“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4、表现庖丁在现阶段解牛时达到一定高度的语句是: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5、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或难度大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6、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和举动的语句是: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7、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在解牛三年之后未见全牛,即“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8、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句子是“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9、庖丁说好的厨师每年换刀是因为割肉,即“良庖岁更刀割也”。

10、庖丁说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是因为用刀砍骨头,即“族庖月更刀折也”。

11、庖丁的刀十九年而刀刃依然像从磨刀石上刚刚拿出来是因为“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余游刃必有余地矣”。

12、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句子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13、《庖丁解牛》中庖丁采用对比的说从刀的角度法陈述自己技艺高超的句子是“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4、梁惠王在听完庖丁解牛的故事之后,便懂得了养生之道,即“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四、《谏逐客书》

1、《谏逐客书》中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

2、《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5、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良好效果。

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1、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1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1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国君的事例加以证明客卿有功,最后从反面来论证的句子是: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4、《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15、《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两句才是本意。

16、《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五、《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王得天下后易失民心原因是: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的句子: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劝谏太宗在安乐时要想到危难,避免奢侈,否则,“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

6、、《谏太宗十思疏》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8、《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9、《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是: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1、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原因在于: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2、作者用“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一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1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7、《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1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