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上学期学习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上学期学习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上学期学习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
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
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
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
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
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
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这里所谓“预料”自然不是有意的,好比深夜下楼一样,步步都踏着一步梯,就无意中预料以下都是如此,倘若猛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是踏到平地,才觉得这是出于意料。
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⑦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说“自然美”就好比说上文六条垂直线已有三个柱子的形象一样,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
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⑧美的欣赏就如“情人眼底出西施”,不过寻常恋爱都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似这样。
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
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选自《谈美》第七篇,有删改)
1.根据文意,将文中附图下面的说明补充完整。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三面下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
(1)G与H两线被摈于整体之外。
(2)G与H两线在情感上和其他六条线不能谐和。
(3)G与H两线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
3.文中“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美的欣赏”与“寻常恋爱”不同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美”的阐释,最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B.柳宗元: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C.休谟: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
D.狄克罗斯:
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6.本文对“美与自然”的阐释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
我所认识的约翰·
纳什【注】
沈诞琦
①我必须写写我所认识的约翰·
纳什,可我难以下笔。
②我入学那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
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
纳什。
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
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
他说,“早看到啦。
”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
当然是他老婆。
”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
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
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
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求离婚,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
”两位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蹒跚,一声不吭,他们间是那么疏离,既像是陌生人的疏离,又像是熟识无睹太多年的疏离。
《美丽心灵》在我心中营造的那个关于爱的奇迹的泡沫就这么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个寻常老人的卑琐晚境。
③大二春天我阴差阳错地当选了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的主席,这个俱乐部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动:
夏天派队去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秋天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顿数学竞赛、春天组织数学教授和本科学生同乐的正式聚餐。
我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要办正式聚餐,前任指点我说:
“你就在海报上写,‘想见见约翰·
纳什的真身吗?
来参加数学俱乐部的聚餐吧!
’保准无数人跑过来看热闹。
”我照办了,果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报名。
④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包下了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
赴宴的学生还一个未到,我们正在摆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电梯门一开,出来三个人,正是约翰·
纳什还有他的妻儿。
我慌慌张张地去迎接他。
“你是发邮件的沈小姐?
”“是,是我发的邮件,我叫Lily。
”“沈小姐,你好。
约翰·
康威会来吗?
我听说他会来。
”“康威教授的确回复说会来,他还说要为聚餐致辞呢。
”
⑤聚餐开始了,康威教授没有到。
我打电话去他家,他妻子说,“太不好意思了,他彻底把这事忘了。
”“沈小姐,约翰·
聚餐已经开始半小时了。
”纳什教授又问我。
我说,不会了,他忘记了这事。
“是吗。
”纳什有些失落,于是我也有些失落,不过同学们个个欢欣万分,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时故意从纳什身边经过,腼腆地打个招呼。
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来。
聚餐快结束了,纳什那桌剩下的七个位子仍然孤零零地空着。
他的儿子趴在桌子上,他的妻子板着脸叉着手端坐在那里,而纳什默默地极缓慢地吃着一片肉。
我看着这番景象,自责却无计可施。
⑥正在这时,一个女孩子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地说:
“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
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纳什愣了愣,点点头。
她站在约翰·
纳什身后,甜甜地合了影,然后拿着相机,奔向自己的朋友,笑呀嚷呀,像是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情。
大家受了感召,纷纷站起来,走向约翰·
纳什,自觉排起了队。
突然,我同桌的数学系毕业生也站了起来,他平日里总一副愤世嫉俗、据傲不羁的姿态,这时他手里竟然也有个照相机,他自嘲似地辩解:
“我在数学系混了天天被恶心的证明题虐,到头来连张纳什合影都没有,说出去不是要笑死人了?
⑦我想告诉你,那个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着衬衫和西裤,所有女生都穿着花裙子。
我想告诉你,数学楼是全校最高的建筑,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360度都是没有间隔的观景玻璃。
透过玻璃看出去,校园美丽如画:
卡耐基湖上荡独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划,研究生院的塔楼下几只大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教堂和美术馆前还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莱尔拱门下晒日光浴的孩子们正收起毯子准备回家,那些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几千只灰色和黑色的松鼠们呢,它们恐怕又在忙活着筹备寒冬的一场盛宴,或许能从这个食堂偷一只甜甜圈,从那个寝室偷一块巧克力……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
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
“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⑧纳什教授已经从疯癫康复了;
或者说,自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后,不再有人觉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纠正不可的事情。
而他还是孤独的,学生们不敢和他讲话,更别提和他一桌吃饭。
但是,那个晚春时节为纳什排起的长长队伍,还有诸多类似于这样的温暖的轶事,大概就足够支撑着他保持淡泊平和,度过自己的晚年。
……
⑨上周二,约翰·
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
“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
”四十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
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旁听者闻讯而来。
[注]约翰·
纳什,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大师。
他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传记被改成电影《美丽心灵》。
2015年5月24日,约翰·
纳什夫妇遭遇车祸逝世。
7.第②段中作者写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情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