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5课 《滕王阁序》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5课 《滕王阁序》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5课 《滕王阁序》导学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主·
合作·
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
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
1、文学常识及创作情况介绍;
2、疏通文意,通读全文,初步梳理课文结构。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个性
补充
预设教学过程
情
境
导
入
文
学
常
识
介
绍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1、作者介绍:
见课下注释①。
教师补充: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①及资料
3、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容……
学生勾画教材及学案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介绍,做好必要的补充。
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称“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课
分
析
一、指导学生诵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梳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4、节奏校正:
二、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第二部分: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第三部分:
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
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板书:
第一段:
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
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
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
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初读课文
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1、文学文化常识介绍。
2、诵读指导,尝试背诵。
回顾思考
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及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按时完成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1、逐段分析文言字词;
2、初步赏析文章。
习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2、龙光射牛斗之墟。
3、控蛮荆
(二)补充注释: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
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二、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
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
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
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
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
“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
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
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二)典故理解:
(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
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
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
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
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
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
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
是虚写,言
8、第八句:
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
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
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老当益壮……志。
”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
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四、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
(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查找典故
逐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阅读课文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
自己动笔
进行鉴赏
思考领悟
阅读感悟
理解思考
1、重点字词的积累;
2、作者严密的写作思路和高超的技巧。
《练习册》完成,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三课时
1、课文艺术特色分析;
2、全文总结。
探
究
一、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