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313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锡常文本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四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4

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14

第二节环境综合整治15

第三节防灾减灾17

第四节自然生态防护体系19

第五章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20

第一节文化建设20

第二节旅游发展21

第六章区域空间管治协调23

第一节管治协调准则23

第二节内部区域管治协调24

第三节外部区域协调36

第七章区域协调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议40

第一节协调管理措施40

第二节区域人才流动机制43

第三节区域资金流动机制44

第四节乡镇镇区和农村居民点撤并的政策机制45

第五节行政区划调整建议45

第六节土地利用机制改革建议46

第八章附则4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升苏南发展水平,编制《苏锡常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苏锡常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融合,国家加速城市化等正对苏锡常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苏锡常必须以都市圈的构建为手段,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全省和苏锡常三市的共同发展,以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3条苏锡常都市圈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集中力量抓好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区域内重要设施的建设,加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各项联系,促进中小城市的合理集聚。

市、县同城地区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本着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第4条苏锡常都市圈应继续壮大外向型经济,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苏北地区共同发展;

建设沪宁交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工业带和环太湖旅游风光带;

依托上海,服务上海,相对独立,互惠互利;

加强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

第5条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本着“注重协调”的原则,在尊重苏锡常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以追求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优为准则,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通过跨区域基础设施、大型骨干工程的建设和对城乡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引导,整合苏锡常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促进苏锡常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增强苏锡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全省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6条本规划的重点是:

苏锡常区域管治协调制度创新,促进苏锡常发展的协调,即协调苏锡常三市之间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有关空间发展、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旅游空间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以整合苏锡常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体现对苏锡常地区各级城乡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的指导作用。

第7条本规划的依据是: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奋力创造新世纪的新辉煌”——回良玉书记在“苏南区域发展座谈会”上的报告(2001年7月);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苏锡常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苏政传发[2000]73号);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8条本规划的期限是2001—2020年,并对近期(200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予以明确。

第二章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9条区域功能

苏锡常是全国和亚太地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全省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中心,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锡常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

要借助上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功能,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和联动,承接辐射、搞好服务;

同时,要充分发挥苏锡常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优势,成为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强劲增长区域,要在联合与竞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以上海为中心,与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第10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近期(2005年):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左右。

进出口总额达到550亿美元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

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远期(202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0美元,经济充满活力与机会,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保持和弘扬江南水乡历史文脉,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法制健全、生活富裕的地区。

第11条产业发展总体策略

结合城市化发展的产业需求,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构筑新工业体系,高水平发展服务业。

第12条农业发展要点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产出效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适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将农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土地结构的优化、乡镇的撤并、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副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贸工农一体化。

第13条工业发展要点

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构筑新的工业体系,由加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苏锡常成为高新技术的密集地、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和经济国际化的主阵地。

第14条第三产业发展要点

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服务网络,进一步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中介等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消费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开发总量控制与政策导向;

鼓励进行成片开发和花园式、生态式住宅小区建设,适度控制高档住宅区的开发。

高起点发展旅游业。

拓宽提高环太湖旅游内涵,积极发展西部丘陵山区的旅游,为开发沿江旅游创造条件,把生态型和文化型旅游、观光型与参与型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利用区位、沿江港口群、外向型经济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

高水平发展教育培训业,鼓励社会办学、民间办学,建设区域人才开发基地,围绕产业办教育,实现教育产业化。

第15条产业空间组织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迅速、高效发展的物质和政策环境,实现生产要素跨各市域优化配置,培育多层次的高新技术园区和研发、创新基地,使其成为苏锡常利用外资的主阵地和经济的主要增长区;

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实现苏锡常产业与经济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空间组织与引导

第16条苏锡常应建立起“紧凑型城市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都市圈空间形态。

城镇的发展要适度集中、紧凑,以若干重点空间的开发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要手段,引导独立、分散发展的镇、村逐步集中。

区域空间结构要适度分散、开敞,结合农业空间、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在城镇之间形成为整个苏锡常提供生态环境支撑的开敞空间,以达到空间整体集约发展的目标。

第17条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沪宁城镇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连通城镇聚合轴的总体框架下,在继续保持、发展、优化与上海横向联系的基础上,着重建设纵向发展轴线,构筑网络化的城镇群体空间,支撑区域空间从轴向发展转化为网络状发展。

第18条空间分区

苏锡常都市圈划分为五个空间分区进行组织:

沿沪宁线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沿沪地区和宜溧金丘陵山区。

这五个地区既要考虑各自区域内具体环境及发展要求,同时也要为苏锡常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提供空间整合支撑。

第19条沿沪宁线地区必须进一步整合城镇密集分布的形态优势和产业优化的群体优势,保持苏州、无锡、常州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及其他城镇之间必要的生态隔离空间与开敞空间,实现城镇空间的集约发展,形成兼具经济高水平与空间高质量的城市密集带。

第20条环太湖地区作为区域性开敞空间的重要部分,实施重点保护,限制建设,旅游休闲空间与开敞空间有机融入其中。

环湖交通主要功能是为旅游服务。

第21条长江沿岸地区空间组织的重点是合理分配和使用宝贵的长江岸线,明确划分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市政岸线和生产岸线等岸线类型并提出相应管治协调要求;

根据岸线使用的具体要求,协调沿江城镇布局与空间发展形态,组织城镇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加强沿江陆上高速通道建设。

第22条沿沪地区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处理好与上海的分工协调和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旅游产业。

各市、镇要形成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互惠互利。

第23条宜溧金丘陵山区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的良好前景,在不断完善的交通轴线基础上,解决金坛、溧阳城市出入高速公路的问题,实现城镇空间与生态开敞空间有机交融。

第24条都市圈跨市域功能组团

苏锡常都市圈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弱化行政区划的制约,实现利益主体间的协调,加强对已经或未来将要形成的城镇功能组团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协调。

第25条为将苏锡常的区域影响力扩散到苏中、苏北地区,随着跨江交通联系的进一步强化,无锡、常州、泰州有望发展成为联系密切的城市新组团。

锡常泰三大中心城市及各级城镇之间应建立更为整合的产业与空间职能体系,更强劲地参与区域竞争与协作,促进苏中快速崛起,使其尽快融入苏南板块。

无锡将重点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业,常州成为现代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复合基地,泰州作为新兴工商城市,应利用差别竞争,着力培育区域性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及会展业基地。

第26条江阴、张家港与靖江三个城市在空间联系、资源利用、职能组合上高度相关。

跨江大桥、长江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这一地区实施高水平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临江工业。

要加强三市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加强三市规划协调,整合三个城市的发展优势,促进基础设施衔接互补,实现港口设施共建和腹地资源共享,实现这一地区外向吸引、内部互补和错位发展。

发挥张家港对外开放基地的作用,发挥江阴经济实力和交通区位优势,发挥靖江承接苏南、辐射苏北的桥头堡作用,加快工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全面提高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第27条宜兴与溧阳两市都具有跨省贸易、服务的优势,宁杭交通轴线的形成和锡宜高速公路、扬州至溧阳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加快两个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两市间的空间依托,使其成为具有省际影响的城市功能组团。

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优化区域交通条件,在发展效益型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同时,共同培育具有省际影响的区域性旅游市场和要素市场。

第28条苏锡常都市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持县级城市及重点中心镇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