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233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

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

“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作者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的诗句。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四、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归来头白戍边(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

信知生男恶:

生女犹得嫁比邻:

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四、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第一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

2、“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

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2、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

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

请简答。

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

指出其不同之处。

 

(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诗回答。

2、“租税从何出?

”与哪一诗句照应?

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4、诗人在诗中说: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析。

参考答案:

二、1lí

n gān shù

 qǐ 2行人:

指出征战士  耶娘妻子:

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干:

冲点行频:

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与裹头:

给他们束发。

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开边:

用武力扩张领土。

 山东:

指函谷关以东。

陇:

陇,同“垄”。

敢:

岂敢,怎么敢。

申:

诉说。

县官:

官府。

信:

确实。

 比邻:

同乡 3(1)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

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2)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三、

(一)1.第一句忌读成进行曲式,应该语气沉重地描述;

第二句开始升调,以沉重的唱叹语气读出;

第三句为本段高潮,以悲怆的语气泣诉。

2、视觉和听觉。

3、牵、顿、拦、哭。

(二)1理由:

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

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

(1)由点到面;

或时间和空间。

(2)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三)1、“武皇开边意未已”2、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3、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4、提示:

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淇县高中精研乐学导学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写教师:

梁伟伟审核组长:

王银海审核主任:

韩培银

课题:

登岳阳楼

课型:

欣赏

课时:

1课时

【温馨寄语】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阿米尔

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课前预习

一、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二、知识构建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相关链接

1.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