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2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2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由大家说童话导入
二.新课展开、重难点突破(用35分钟)
1.预习检查
①简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
汉斯·
克利斯坦·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a简介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b
正字音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
n
骇人听闻hà
i
钦差qīn
更衣gēng
随声附和hè
自称chēng相称chēn
②分角色朗读(或听朗读录音)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a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情节
皇帝
引子
爱新装
开端
做新装
发展
看新装
高潮
穿新装
结局
展新装
b口头复述故事。
要求:
(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
(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
(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重点梳理
①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②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③
分析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
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
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
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第二部分: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
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懒惰、虚荣心十足。
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新衣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想,这样比较稳妥。
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
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
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
“哎呀,真是美极了!
”“我十二分的满意!
”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
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进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分析皇帝在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
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
皇帝为什么在被揭穿他并没有穿衣服的时候,有点儿“发抖”,但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
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恐慌。
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
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
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小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
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反馈练习】
1.全品练习
三.新课结尾(用3分钟)
1.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
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像,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布置作业】
想象皇帝如何爱新装?
给文章加个开头。
四.板书设计
副板书
皇帝
爱新装
做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
五.课后追记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在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整个童话的内容学生还是可以明白的,只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句子的描写,比如皇帝的心理描写、大臣的心理描写等等,但是,学生都不太理解,效果不是太好。
1.引导学生学习“穿新装”和“展新装”部分
2.讨论童话的寓意及童话的特点
2.合作研讨法
1.一位学生三分钟自由演讲
2.检查全品练习作业导入
1.重点梳理
①分析大臣们的言行,大臣们要不要在这场闹剧中负责任呢?
他们是些怎么样的人?
先去看布料的两位大臣,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
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
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
”这是先发制人:
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
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
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骗子却又问他: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
”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
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
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
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
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
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②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
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
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
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
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
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③皇帝去看布料时两位大臣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
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
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
“陛下请看:
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两个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
可见,所谓称职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其实是最不称职和最不诚实的人。
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
他们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跟随皇帝去看布料的全体随员呢?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点布丝都没有看见,也都随声附和:
”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所有随员都力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
⑤还有哪些地方写出这帮大臣们的虚伪丑态?
在皇帝穿新装时阿谀逢迎并装模作样地帮忙,展新装时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小结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2.分析百姓:
①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a老百姓起先都说:
“乖乖:
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
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说的是实话。
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b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老实话?
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
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
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
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
c哪些地方写出百姓的胆小怕事?
——从“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胆小怕事。
②分析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因为小孩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