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备课.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187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有效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浅谈有效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浅谈有效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浅谈有效备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浅谈有效备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有效备课.doc

《浅谈有效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有效备课.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有效备课.doc

浅谈有效备课

安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冯宝宝

本专题要呈现的问题:

1、当前教师备课现状。

2、什么样的备课最实用?

3、如何有效备课?

4、有效备课方式推荐及具体操作方式列举。

5、关于集体备课和课后记的一些建议。

6、名师备课经验介绍。

7、名师备课启示(课前五问)。

8、备课书籍推荐。

本专题要解决的问题:

让参培教师明白什么是有效备课?

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本专题采用的培训模式:

课前调研与课上调研相结合,在固定内容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诊断,答疑解惑。

本专题要达到的效果:

让参培教师在基本理解并认可有效备课的基础上,把有效备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一、当前教师备课现状。

不久前,杨再隋教授撰文指出:

语文课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的话,我认为问题首先出在备课上。

是备课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导致对文本的把握和实施教学出现偏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

课后,有人问他:

“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

”他回答道:

“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上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

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群体都出现这样的问题:

教案有固定的格式、工整的书写,但缺乏反思与修改。

这些“整齐”的备课往往不具备实用性,备课本上写的东西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导处等管理机构的检查,按部就班,陈旧老套,缺乏教师的思考。

教师“书写”的时间大于“思考”的时间——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与原创,实用价值不大,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

很显然,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是无效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备课也亟待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教师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家长的期待值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许多学校也明文规定教师们“一课一备”,备课量也比较大。

平时在学校,上课、改作业、解决学生纠纷、与家长沟通……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备课往往都挪到了下班之后。

如果花费了时间,备出的课实效性不强,这不能不说是对教师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预设,这就是我们期待的“高效备课”。

二、什么样的备课最实用?

(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备课调查

问题:

您认为什么样的备课最为实用、高效,有利于您的专业发展?

(某小学语文教师,三年教龄)我想,我们身边有很多好的教学资源,如果善于利用,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校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的教研课教案设计精彩,如能让大家学习借鉴,一方面节约备课时间,另一方面让我们的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另外“翻唱”名家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领导能否考虑将老师们辛勤劳动的备课成果集中形成资源库,如将同一课文不同教师的优秀教案整理成册,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选择。

(某小学语文教师,六年教龄)共同搜集优秀的教案(如名家名师发表的教案),学习、借鉴,再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修改、调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各单元的重难点,再各自针对各班个人的特点进行修改。

(某小学语文教师,十七年教龄)在网络上大量搜集资料(主要是文章的背景资料和同篇课文的教案),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思路,主要是关键环节的提问以及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将自己的思路写在书上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

(某小学语文教师,十七年教龄)目前的备课是各自为战,教师多在应付检查,缺乏针对学生的备课,多以教师为中心。

我主张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

(二)备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上面,我们看了一些老师对备课的看法,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尽相同。

如借鉴名家教案,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集体备课,有的却认为个人深入钻研教材才是优秀教师的成长之道。

无论如何,我们首先应面对现实。

现实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怎样的困惑呢?

1、备课是为了“好看”吗?

许多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时,往往提倡教师书写工整,备课详细,甚至用备课的字数、每课时备课的页数来衡量教师备课的质量。

这样的检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备课是为了明确教师们上课的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

备课是为了教师们上课,不是为了“好看”!

2、教师们有多少时间备课。

调查表明,在上班时间,教师们往往要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间挤出时间备课的教师不多,而下班后,教师们身心俱疲,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应付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备课教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

3、我们的备课有用吗?

有一些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精心准备的教案却不能直接用于教学,上课前还得“二次备课”,精心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和问题。

4、“集体备课”的误区。

有些教师非常依赖于集体备课,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应形成打印稿供大家共用。

有些学校形成了“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的格局,并把这种现象冠之以“集体备课”的称谓。

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把“备课”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

5、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即所谓的“补差”。

却没有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知识或能力的缺失。

精心的备课能够提高教学效益,使“辅差”的工作量减少。

从教师的备课调查表的摘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们对备课的看法是不同的,存在着一些矛盾,例如:

市面上的优秀教案集是否可以直接被教师们作为教案用于上课,“翻唱”或删改名家的教案是否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如何结合起来,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有效备课。

(三)教师对有效备课的初步认识

通过对我们老师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家对有效备课的初步认识:

1、备而能用。

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

2、有利于教。

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3、有利于学。

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三、如何有效备课?

(一)明晰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确立,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其实,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只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教学环节才是有效环节,所有教学内容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

明确课标的要求,对于学科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教师准确地了解,否则在课堂的预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

在我们下发的关于备课的调查表中,有着40多年教龄的优秀教师孙剑蓉的阐述让人记忆深刻:

要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失。

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级段的目标,教学低段时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做到注意年龄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

如果把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以及个单元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每篇的备课就成为无数的“点”,备课时的“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

而备课究竟用小组集体备课的方式,还是用打印、手写等方式,我认为都必须是钻研教材作为前提的,不能只是看教案的“工整”、详略。

孙老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的“高瞻远瞩”、“瞻前顾后”、“居高临下”、“点面结合”,对于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备课,也同样适用。

(二)把握学生学情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有效利用教材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深钻教材、有效利用教材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

备课,教师无疑应首先要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蕴和教学元素,正如窦桂梅老师提出的:

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

语文,是加法的艺术。

但上课呢,需要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如何协调好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关系?

这都要在备课中作细致深入的思考。

  提到钻研教材,我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

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语文备课的根本。

  钻研教材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在钻研教材上往往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其实,“教参”也好,现成的教案、实录也好,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仅供参考,阅读教参不应取代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层的解读。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

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推敲。

为什么以此为题?

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关系?

注意题文之间的联系。

  此外,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文本对话,既是和作者对话,也是和编者对话。

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内容也作为与文本对话的组成部分。

  二是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

  有的教师听名师的课,最感兴趣的是教法设计,自己在备课中最花心思的也是教法设计。

拿到一篇课文,对文本的理解还很肤浅,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就急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样的教法设计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方法为目标服务,有了明确的目标,方法常常会“应运而生”。

不同的目标,方法也是不同的,就好比不同的目的,路径自然也不同。

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

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明确的目标那里来?

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

于永正老师的“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是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于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补充大量阅读资料成为一种时尚。

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教学时本末倒置,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课本以外的信息,而课本本身的资源反倒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有效准备资源

上课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如课件、相关资料、课外资源等都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准备。

现今的上课已经不是“粉笔+教案“的传统模式。

例如,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须充分准备。

(五)审视预设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预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教师们需要仔细斟酌、筛选。

预设,应该讲求方法。

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

在备目标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