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84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艺专业电大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8、病害的三角关系:

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

9、四角关系:

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再加上人的因素

10、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

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症:

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11、菌核: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12、菌索:

是由菌丝体品行交织构成的长方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13、子座:

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

14、革兰氏染色反应: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蓝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15、喷菌现象: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

16、钝化温度:

是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17、稀释限点:

是病毒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18、体外存活期:

是指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

19、柯赫氏法则:

(1)在病植物上常能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次分离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20、活体营养生物:

病原物直接从寄主活的细胞中吸取养分,通常以菌丝在细胞间发育蔓延,以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如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菌

21、死体营养生物:

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这类病原物大多是非专性寄生的

22、寄生性:

指病原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23、致病性: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24、生理小种:

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形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称为生理小种。

25、变种:

病原物种内对不同科、属植物致病性差异,且形态上差别小的群体。

26、生物型:

指由遗传上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27、垂直抗性:

寄主植物只对一个或少数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而对其他生理小种没有抗性,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

28、水平抗性:

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多数或全部生理小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抗性,即非小种专化

29、病原物侵染过程: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某些部位相接触,由该部位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发生致病作用,显示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30、病害循环:

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31、生活史:

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也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的过程

32、病害流行:

通常把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里,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泛称为病害流行

33、单年流行病害:

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中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再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也称为多循环病害

34、积年流行变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的病害发生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初侵染的菌源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

这种流行类型的病害常为单循环病害

35、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有时对两者并不做严格的区分,统称病害预测预报

36、植物病害:

植物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者环境条件不适应时,导致其新陈代谢的紊乱,生理和生化过程发生变化,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出现各种病态,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植物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

37、植物病原真菌:

能寄生植物并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是植物病害最重要的生物性病原,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占已报道植物病害的80%以上

38、植物病原线虫:

能寄生植物并引起植物病害的线虫

39、厚垣孢子:

有些真菌菌丝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可以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在萌发形成菌丝

40、物理防治:

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清除、抑制、钝化或杀灭有害生物的方法

41免疫:

寄主对病原物的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者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

42、抗病:

植物避免、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与定植以及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43、感病:

寄主侵染后发病较重的称为感病

44、耐病:

植物忍受病害的性能在外观上,类似感病品种,也发病,但是病害对产量的影响比感病品种小,衡量耐病的标准是测定产量

45、避病:

指感病的植物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严重发生的习性,但寄主本身是感病的

46、定向选择:

单基因或寡基因抗病性品种大面积种植。

病原物群体内相应的新的致病小种得以得天独厚的发展,群体逐年增大

47、稳定化选择:

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使病原物群体组成趋向稳定

48、抗生作用:

有益微生物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或杀死病原菌,这称为抗生作用

49、重寄生作用:

指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非病原物寄生,这些寄生物可以是真菌,也可以是细菌或放线菌,甚至病毒

50、交互保护作用:

是用预先接种一种微生物的方法,保护植物不受或少受后接种的病原物的侵染和危害

51、竞争作用:

氧气水分营养和空间各方面发生竞争,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最重要的是空间竞争

52:

溶菌作用:

产生酶的作用而引起的溶菌

53:

捕食作用:

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原生动物和线虫可以捕食真菌的菌丝和孢子以及细菌等,从而影响土壤中真菌的种群密度

二、填空

1、真菌常见的变态结构(吸器、菌核、子座、根状菌索、假根)

2、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类型:

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真菌的5个主要门: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类

4、细菌的主要5个属:

土壤杆菌属,欧文氏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

5、鉴定病毒的三种特性(钝化温度、稀释限点和体外存活期)

6、寄生物的种类(活体营养生物和死体营养生物)

7、病原物致病性和寄生性变异的原因:

突变、有性杂交、异核现象、准性生殖。

8、植物抗病性的等级类型(免疫、抗病、感病、避病、耐病)

9、病原物侵染过程的4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10、病害侵染循环的3个方面(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11、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寄生,腐生,休眠)

1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人为传播)

13、病害预测预报的类型(短、中、长期预报)

14、我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5、综合防治的定义:

它是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他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其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允许的危害水平之下

16、农药的种类(保护剂,治疗剂和免疫剂)

17、两类植物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18、非传染性病害的因素: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

19、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动物界的线虫,植物界的寄生性种子植物,菌物界的真菌,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植原体,病毒和类病毒等

20、细菌性病害侵入的途径主要有(伤口)和(自然孔口),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21、真菌的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形成菌组织,分别是结构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和结构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

22、真菌无性繁殖的类型(断裂,营养繁殖,芽殖)

三、简答

1、真菌有性繁殖的细胞学过程:

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3个阶段,质配,即经过2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

核配:

即在融合的细胞内2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1个二倍体的核;

减数分裂,即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核,从而变成单倍体

2、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

(一)侵染性病害: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二)非侵染性病害:

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

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

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三)症状在病害田间诊断中的作用1、症状因品种抗病性、菌系或天气条件不同可能有较大的变化2、一病多症(同菌异症3、同病异症(异菌同症)4、隐症现象

3、柯赫氏法则:

4、植物抗病性持久化策略:

寄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避免定向选择,多系品种混合种植,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

控制易变区病菌的易变,抗病品种的轮换,水平抗性品种的利用

5、植物综合防治的内容和措施:

内容: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