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辛勤工作的教代会主席团、工会委员会及“两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会报告自上届“两会”召开以来学校的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基本工作思路,提请各位代表审议,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学校工作的回顾
上届“两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五年。
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依靠全校广大教职员工,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上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现代化技术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有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全日制在校生由原来的9000多人增加到15000余人。
目前,全校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达到64个,增加了41个,学科布局更加完善,覆盖了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较为综合的学科体系。
五年内,学校新增建筑面积14.7744万平方米,校园基本建设已经完工,学校标志性建筑新图书馆和新校门、化工楼、资源循环中心、学生宿舍、400米标准田径场、校内停车场等一批建筑完工并投入使用,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二)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来,学校以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管理,推出了弹性学制、学分制、复合型专业、特长学生和优秀学生转专业等多项改革举措,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五年来,学校共投入各类实验室建设经费8925.9万元,新上实验室建设项目126个;
学校新增省级精品课程8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中成绩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累计获国家级奖98项(其中在全国“挑战杯”上摘得银奖,这是在常高校在全国“挑战杯”上首次获得的殊荣),省级奖231项,市级奖286项。
近年来,我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位列我省本科高校前茅,2009年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五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6587名,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成绩,并于2009年5月圆满完成了评估整改工作。
(三)加强内培外引,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
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注意在量的扩大过程中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逐步解决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师资“瓶颈”问题。
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资助计划等师资建设举措。
五年中,学校共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引进专任教师319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46人。
截止到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9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03人。
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的37人,有49人被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生导师或兼职教授,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3人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此外,学校还聘请邱定蕃院士等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
2006年学校获得“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
根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2009年我校全面展开了岗位聘任工作。
学校制定了《岗位设置与聘用设置方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和《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等多个文件,成立了“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委员会”、“教师岗位评聘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启动并顺利完成了学校首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
(四)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建设一批能代表学校实力水平的优势学科,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6个,省工程中心1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3门,江苏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五年来,学校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在研科研经费从原来的700多万增加到去年的1700多万元;
五年共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91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8项;
申请国内专利89项,其中已获授权34项;
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我校教师主要参与),国防科学进步奖1项,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其它省部级奖项5项。
五年中,全校教师出版著作及各类教材212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0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40多篇。
(五)坚持依法治校,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注重发挥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学校不断推进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深化校务院务公开。
学校建立健全了各类决策和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的作用,教职工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学校着手起草了各项章程和教职工校内申诉处理办法,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推进。
同时,学校非常重视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2007年,学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服务教职员工”的原则,进行了“双子座”学校集资建房工作,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特别是年轻教职工的住房条件。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办公室及实验室用房也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教师办公用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近,学校又决定启动校园用房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学院的办公用房和学校教学、实验场地用房。
随着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学校逐年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福利水平、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全校教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坚持科学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明显完善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坚持开源节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投入、政策支持、学费收入、金融信贷、校办产业、资本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五年来,学校共筹集各项事业经费14亿多元,投入建设资金12亿多元。
特别是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获得了4.43亿元的化解债务专项资金,很好地减轻了还贷压力和利息负担。
学校产业、后勤集团积极遵循“主动适应、有效服务”的理念,不断深化各项改革。
后服总公司在企业形象、服务理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09年11月份省“文明食堂”、“文明宿舍”检查评比中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校办产业改革逐步推进,生产经营呈现良好势头,生产效益较大提高。
五年来,学校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宣传、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审计监察、招投标、图书、档案、安全保卫和离退休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我们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些成绩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是全体教职员工顾全大局、爱校敬业、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成果,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向所有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和所有关心支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下一阶段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
201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扛鼎之年。
因此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年。
一是党中央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被摆到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
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江苏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三是通过前几年的努力,我校的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学校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校与“国内知名”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学校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和规模,要迅速提升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二,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学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如何有效地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主导产业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从学校内部发展来看,还需要加强有效的规划和组织。
比如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如何真正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结合专业特点落实人才培养理念还不到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的特色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科建设方面,建设重点不够突出,学科规划不够具体,学科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学科的资源配置和整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研究方面,对国家、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仍然不多,重大成果太少。
在队伍建设方面,师资力量有效整合的力度仍需加强,实力较强的学科创新团队数量还很少,学科领军人物和骨干偏少。
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切实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一是理念上要认识到位,关键是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认识和精力要到位,要切实加强对教学的领导,定期研究教学问题,积极参与重大教学活动。
加强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的互动,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通互融的优化系统。
学校、学院要保证教学资源配置到位,努力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逐步增加师资总量,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教授、名师要示范授课。
要重视教师师德和教师素养的提高,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带动学风建设,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想抱负水平。
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
三是要加强教学改革。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放在首位。
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和优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