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1089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文档格式.docx

(直接、间接)

直接过境贸易:

商品途经本国,不在本国海关仓库存放就直接运往第三国。

间接过境贸易: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列出国际服务贸易四种形式:

(1)过境交付:

(2)境外消费: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

3.按照是否有第三方参与将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trade)——两国或地区之间不借助第三方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指借助第三方参与的贸易活动。

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区别?

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rttrade)——从商品生产国进口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这种形式的贸易成为转口贸易。

间接转口:

即转口商品从生产国输入进来,然后再销往商品的消费国。

直接转口:

即转口商仅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但商品还是从生产地直接运往消费国。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

有A、B、C、D四国

运输

A→C→B

﹨∕

D

进出口合同

问:

AB间、C、D分别是何种贸易形式?

(1)转口贸易有第三国的商人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而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运送;

过境贸易则无第三国商人参与;

(2)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

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税等;

(3)转口贸易属于间接贸易;

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

注意:

对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来说,商品不一定经由第三国转运,二是强调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交易的达成有第三国参与;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不同,前者有第三国参与,后者无第三国参与,它也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内。

国境与关境的关系:

国境是一国的领土范围;

关境是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

也称为关税领域。

(1)国境小于关境:

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由于成员方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因此成员方形成统一的关境,国境小于关境;

(2)国境大于关境:

有些国家在国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时,这些经济特区在国境内关境外,因此,国境大于关境;

(3)国境等于关境:

如果没有以上政策,国境等于关境。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特点: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出现了大宗商品。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1.在分工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与劳动、技能型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

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

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

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生产扩大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4.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内部分工逐渐加强;

5.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

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

6.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

7.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过渡;

●国际分工出现了大脑——手脚的分工。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

四、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如何呢?

第二节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亚当·

斯密(AdamSmith):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

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intotheNature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

●时代:

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亚当是现代经济学之父

(二)主要内容:

●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好处,特别是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其原因是: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他认为即使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地域分工,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绝对成本学说原理: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而导致其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则该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则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这种以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理论”或“绝对成本学说”,又称绝对优势说。

●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

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

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Cost)。

●贸易利益:

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提高了消费水平。

3.节约了社会劳动。

(三)理论评价

◆积极意义

亚当·

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局限性

该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

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

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

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大卫·

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

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

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学说原理

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他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核心原则: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

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

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

¤

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

Ohlin,1899-1979)。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

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

俄理论(H-0理论)。

一、理论背景

他于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

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

他的理论模式称作生产要素比例模式,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中两大基本模式。

●赫—俄理论的出现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李嘉图学说的三个基本假定的否定上。

1、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假定。

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