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1038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过秦论》导学案Word格式.docx

2、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教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及时背诵法。

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演示课件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要点

1、作者介绍,了解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2、准确认读本文。

3、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字音字词、文言现象梳理;

4、翻译分析第一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结果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思考,初步明确此文主题、意图。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

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

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

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补充欣赏: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二、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

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

这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15)。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

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

《过秦论》,论史讽喻,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

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思想,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学生根据老师提示分析、鉴赏。

学会知人论世到知人论诗。

明确写作背景,理解借古讽今的目的。

了解三篇内容。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识记课文题目的翻译及含义。

一、检查预习

1、生字:

腴(yú

)轸(zhěn)镞(cú

)笞(chī)

恬(tiá

n)藩(fān)瓮(wè

ng)牖(yǒu)

2、多音字: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

o)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

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

ng)将数百之众(jià

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

万乘之势(shè

ng)朝同列(chá

o)一夫作难(nà

n)

3、通假字:

(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二、结构梳理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

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

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3、整体感知:

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4、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诵读并翻译本段,强调以下字词意思:

固:

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

像卷席子那样,名词作状语,包、囊:

用法同上。

内立法度、外连衡:

内、外:

对内、对外,名词作状语。

衡:

通“横”(通假字)

斗:

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2、内容要点:

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优势。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3、史实补充: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

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

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

“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

秦用商君,东地至河。

”“东至河”。

即秦得河西之地。

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按:

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识记重点字词读音。

梳理课文结构,明确论证特点。

跟着老师翻译课文,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1、文学常识回顾;

2、本文论证结构初步分析;

3、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回顾小结。

布置作业

《练习册》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要点

1、翻译课文2、3、4、5段。

2、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回顾导入

1、检查上节知识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

进入本节教学

(一)学习第二段

1、翻译课文,强调以下字词:

南取汉中,西举……,东割……,北收……:

南、西、东、北: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名词作状语。

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约从离衡:

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

亡,逃跑的军队;

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

因,沿袭。

因利乘便:

因,趁着。

开关延敌:

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延,延续。

2、分析文意:

九国诸侯的强大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

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

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3、思考过渡:

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

(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

)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