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07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doc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

一、批注式阅读的基本含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说明是这样的: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筛选能力、鉴赏能力和记忆能力,而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所谓理解,就是弄明白课文意思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大凡认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到:

有效的阅读一定是“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

而课文批注恰恰可以对这一过程的实现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批注,简单地说,指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把批语、评论、心得、疑问、警句、注释等写在读物的空白处的阅读法。

批注可以使文章醒目,能够促使自己在阅读中思考,增强读书时的感受力,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开拓剖析作品的思路,提高表达能力,与作者进行对话。

“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是:

‘意(批注)随文(文本)生’。

”①通过一边阅读一边点评把读、想、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从古至今都用得十分普遍。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这种读书法称为“标记阅读法”,它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

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语文教学意义上的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暗含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

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见出个性和才情。

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具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小学生,就会解开很多小语教学中的难题。

批注对于小学生,不仅仅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极大地发展思维能力。

因为批注的过程是一个文本发出刺激→学生接受→进行内化→做出对文本再创作,表达反应的心理过程。

它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

将批注引入语文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教会小学生批注来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批注的种类一般有三种,常规式批注、特殊式批注、自由式批注。

常规式批注指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对课文的词语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色及中心思想等加以分析、理解,写上批注。

特殊式批注指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先自读思考题,然后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做出简明的批注。

自由式批注指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批注,哪怕是批上一个问号也可以。

批注的内容包括对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辨析,对特殊句式,如反问句、设问句的辨析,对重点句或段落的体会,对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个别标点的特殊含义,比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义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等写作方面的问题的体会及对课题的分析等。

批注的符号比较随意,一般不对学生做生硬要求。

教师可做简单介绍,由学生自己做选择。

如:

“~~~”波浪线(也叫曲线)可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可标在文章的重点词下面。

“——”直线,可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批注的地方一般在书页正文的上面、下面或是两边空白的地方,也可在行间或文章最后结尾处。

二、分阶段教会学生批注方法

第一阶段:

讲清含义,初步试批,交流反馈。

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刚刚接触到批注这一新的学习方法,什么叫批注,批什么内容?

在哪批?

怎么批?

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教师要在批注前给学生一一讲清。

尤其是试批的课文的难度要合适。

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京版实验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诗歌《我们爱你,中国》。

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内容批注起来有其特殊性,所以不适合作试批的对象,斟酌一番,决定以第二课写事文章《拐杖》为例,教学生批注。

《拐杖》主要写了“我”为丈夫买拐杖,无意拄着拐杖走,被一位小姑娘当作“腿脚不方便的人”,一路上受到关照的事,表现了小姑娘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文中有许多关于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内容浅显易懂。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姑娘的语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们埋头读书,教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学生的批注五花八门,对“从人群中拽了拽我的衣服,说‘阿姨,您坐这个位子。

’”这一句话的批注就各不相同,有语言罗嗦的:

“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有理解不到位的:

“小姑娘想一会自己坐过去。

”有表述太笼统的:

“她是好孩子。

”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将几种典型批注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规范的批注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然,通过对一课书的批注,就要求学生规范批注是不现实的,此后,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批注《北京老人》、《记金华双龙洞》、《猫》、《买小狗的小孩》等十余篇课文,逐渐使学生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抓住重点词按老师要求去批注。

第二阶段:

扩充批注时段,鼓励多角度去批注。

在第一阶段,教师只在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课时带领学生批注,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批注方法后,可将批注时段扩大范围,在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阶段就把自己的疑惑标注出来。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质疑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习能力大小的重要体现,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限制,在发现、破解深层信息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问和困惑就更加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

这种疑问或见解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很有必要及时记录,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确定自己的批判恰当与否。

批注阅读就要求学生把点滴疑问或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这能清楚地反映出阅读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以往在第一课时的口头质疑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批注可使学生深入思考,使质疑更有实效性。

例如:

学习《白杨》前,学生在书上批注疑问:

“文章开头为何有环境描写?

这和描写白杨有什么关系?

”“作者写白杨为什么用写人的词语?

”这些有质量的质疑恰好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

不仅在第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上有了一定的认识,思想情感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深化,这时趁热打铁,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文批注的补充、巩固和提高,又能检查其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

学生在学完《军神》后批注到:

“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

真是个极不平凡的人!

”“如果我能有他的一半精神,学习上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了。

同样的内容,批注的角度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例如:

《桂林山水》一课,既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批注,分析排比句、比喻句,结构特点,也可以从作者情感角度去批注,还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写体会及理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批注,尊重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差异,又训练了思维的广度。

第三阶段:

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批注方法。

利用“二次批注”提高批注精准性。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批注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批注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批注技巧,见识了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可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看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批注方法。

例如,学生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有《北京老人》、《森林警察》、《爱的奇迹》、《买小狗的小孩》、《深山风雪路》、《在炮兵阵地上》……。

说明文有《只有一个地球》、《蝉》等等。

写景的文章有《记金化双龙洞》、《颐和园》、《慕田峪观云海》、《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

诗歌有《我们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

经过归类,学生就会发现写人的文章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批注,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写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批注,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妙。

说明文主要抓住说明方法去批注,深入体会作者用词之严谨,写作手法之灵活。

诗歌可抓住重点词及诵读技巧去批注,体会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语言文字的音韵感及诗人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了解了不同文章批注的侧重点不同后,遇到新的课文不用老师指点,会目的明确地直入主题,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

在批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批注的不到位,这体现在批注内容的浅显、用词不准确或不知如何表达。

如果教师能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提醒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批注内容,学生将受益匪浅。

“二次批注”不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有意识地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特之处,开阔思路,丰富批注内容。

常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概括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

《木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听了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因受自己的理解水平限制,学生只批注道:

“没被录取,心情沉痛。

”学生与老师交流后才得知,他内心的苦楚不仅是因为个人前途的渺茫,也同样因不被人理解而伤感,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而悲痛。

学生经点拨对课文理解得更深了,此时我要求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去。

几课下来,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性,更注重听别人发言,学得也更扎实了。

三、批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批注目的及要求

每次安排批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批注而批注。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课文重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研讨、探究,进行批注指导。

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如:

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

默读课文,批注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

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大榕树的特点。

学习《在炮兵阵地上》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

画出描写彭总的句子,抓住他的神态变化,批注变化原因及彭总是个怎样的人。

要进行批注式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

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适时批注,批注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

在学生特别想说的时候让他写下来,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

另外,在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能说空话套话。

因此在批注时要巧妙安排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给足学生独立思考批注的时间

学习应该动脑又动手,手脑并举才会有创造。

批注是一种需要动手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

如果匆匆而就,其表达就难免肤浅、草率。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有所感悟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深入思考,还有些批注需要学生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表述的时间。

就一般情况而言,每篇课文学生大约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

在学习批注方法的初期,学生的速度较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得细,自然思考的深度就得到了保证。

阅读课文相对于讲读课文较易,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缩短批注时间。

像《跳水》、《挑山工》、《鸟的天堂》这些名家名篇可回味、品读的地方很多,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更要充分。

(三)注重交流及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