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0541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Word格式.docx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领域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

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①过程:

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②影响:

促进西欧国家经济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冲击了战后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崛起: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

①经济:

1966年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②政治: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

②欧盟: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⑤中国:

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整合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①对世界: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②对美国:

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3)“关贸总协定”的影响

①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②“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③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

1993年成立,由初期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①世贸组织建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②中国加入: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4.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混合经济”出现。

(2)“福利国家”:

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4)“新经济”: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整合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1.信息技术

(1)产生与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年,互联网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

①强调表现自我;

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②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2)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4.现代主义音乐: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

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

[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

主旨一大国博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阶段

特征

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雅尔塔体制确立:

两极格局形成

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抗;

世界形势转向“冷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

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加强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主旨二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多角度看待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

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

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的全球化:

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5)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组织的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主旨三改弦更张——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所进行的改革

项目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4)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主旨四科技之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背景:

(1)政治、经济保障: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先决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计算机技术、物理学等;

(3)必要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推动力:

社会需要,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的需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