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0260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2005年,北京市农机主管部门提出了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思路,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首先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县开展试点工作,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准备,最后确定了密云、怀柔、通州为试点区县,以农机化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考评单位,与其他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初级农机修理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当年全市培训了农机修理工130人,113人通过鉴定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6年,结合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植保机械操作工”这一新工种,通过对项目示范区农民进行植保机械操作和施药技术的培训,经鉴定考核合格者,颁发“植保机械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

此工种的开发和培训鉴定为农民安全使用植保机械提供了保障,也为今后植保机械操作持证上岗奠定了基础。

房山、延庆、平谷、大兴等七个区县共培养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植保机械操作工等各类实用人才1403人,其中1276人通过鉴定取得了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2007年全市十所农机化学校开展了百余期、万余人参加的各类培训,其中实用技能培训8572人,涉及蔬菜园艺工、节能改造、兽医防治员、果树园艺工、等十余个工种,培养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工等各类农机实用人才1145人。

当年,农机成为全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金蓝领计划”北京市的试点行业。

2008年,北京市农机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各部门的资金支持,大力开展培训软件基础建设。

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为一线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

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北京实际,编写《农机实用技术》一书,作为未来北京市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参考教材。

同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扩大试点范围和人数,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在10个区县开展了数十期千余人参加的农机技能培训。

2009年5月19日,第一期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小汤山特菜基地举办,就此拉开了2009年北京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行动的序幕。

全年共完成各类农机培训近40000人次,其中组织全市规模的管理干部、执法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农机操作人员培训11期,培训人员891人次;

开展拖拉机驾驶员、职业技能、新购机农民培训等34143人次。

同年,《农机实用技术》一书即《北京市农机操作工培训手册》正式编写完成并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业生产领域的常用机械及设备,从基础理论、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既是一本培训教材,又是一本机手身边方便适用的操作手册。

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民发放教材,宣传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

二、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几年来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北京市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操作技能得到了相应提高,持证上岗率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植保机械操作工、农机修理工等。

2005年,全市维修企业的专职修理人员持证率不足40%,经过几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600余名农机修理人员参加培训后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京郊农机修理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已超过90%。

(二)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许多农民通过参加农机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学习到一技之长的同时实现了就业。

延庆一对夫妇,双双参加初级修理工培训,取得资格证后开办了一个维修点,当年就赚了1万多元。

通州区开展“一训双证”培训,农民在考取拖拉机驾驶证的同时,获得学习联合收割机操作技能的机会,20余名农民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当地的联合收割机厂实现就业。

(三)农民得实惠,政府得口碑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们自身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又多了一项赚钱的本领。

农机部门也成了农民的贴心人,在技术上有什么疑问,学员马上联线老师。

农民们都说,政府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四)区县农机化学校自身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区县农机化学校发展缓慢,学校的公益职能逐渐弱化。

通过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担当起农机行业,乃至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使农机化学校重新找回了立足点。

密云抓住时机,利用有限的资金扶持,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加大宣传,协调各种关系,终于将县农机学校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恢复成了全额。

(五)形成了北京市农业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植保机械操作工是北京市自己开发的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新工种,

教材、考核题目的编写在全国都是首家。

现在北京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正在协助农业部编写植保机械操作工试题库。

2007年8月,农业部启动了农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金蓝领计划”

试点工作。

首批试点在包括沼气生产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15个职业(工种)、21个单位(地区)中开展,农机成为北京唯一一个入选首批试点的行业。

2009年7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二批11个行业42家试点单位,北京农机再次进入农业部第二批“金蓝领计划”试点名单。

三、北京市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培训的补贴资金不持续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面对的主要是农机手,而农机行业又是一个微利产业,如果由农机手或者农机服务组织承担培训费用,将会给其造成不小的负担,并且会对培训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力。

北京市近几年推行了多项惠农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补贴,因此,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免费培训是农机主管部门的必然选择。

五年来,全市专用于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全部费用不足150万元,在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补贴资金或者农民培训补贴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都微乎其微,且无任何保障,一年一申请。

而培训项目经费定下来,都要等到下半年,只能根据项目的要求按人数、工种督促学校完成,培训的总体思路无法顺利贯彻,造成农机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不能稳定持续进行。

(二)部分农机学校的教职工意识落后

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机化学校的教职工思想意识较为陈旧落后,没有生存危机感,干工作怕辛苦,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的想办法,而是“等、靠、要”,缺少创新精神,干劲不足。

且部分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干和不干一个样,使一些本来有能力、有主动性的教师也觉得干工作吃苦受累,不如大家一起闲呆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省得受了累也不讨好。

(三)区县对于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不仅是区县就是市里也没有将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上来。

2005年以来,市农机主管部门逐步认识到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方各面的努力下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有了一些突破和成绩,但由于资金少、难度大,与其他的工作相比,依然没有得到大部分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化学校的重视,培训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农机主管部门的业绩没有联系,更加缺乏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负责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觉孤掌难鸣。

(四)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信息不通、缺乏指导。

由于信息闭塞、培训服务网覆盖面的遗漏,有些群众不清楚怎样参加培训、在什么地方培训。

二是文化底子太薄,听不懂培训课,不具备参加培训的文化条件。

对许多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与其说是他不选择培训,不如说是培训不选择他。

三是许多家庭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四是培训的内容形式不是农民真正所需求和欢迎的;

五是一部分农民由于自身认知的原因,以为自己在农机作业方面已经不需要学习提高了。

(五)技能人才少,分布不均

 

目前,我市已实施开发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种类有农机操作工、农机维修工、拖拉机(农用车)驾驶员、植保机械操作工等数十个工种,基本能满足农机行业对技能人才种类的需求;

在农机技能人才开发体系方面,市级设置有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各远郊区县都有自己的农机化学校作为培训和鉴定的基地,基本保证了全市农机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需要。

但我市农机技能人才开发数量仍位居全国中游偏下,远远低于全国农机化较发达地区水平,存在着鉴定人数偏少,农机技能人才分布不均,技能知识单一,技能水平不高,急需的农机维修、操作技能人才匮乏,部分区县还未开展好农机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解决。

(六)农机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后继无人

由于农业机械投资大,技术含量高,一直以来,农机从业人员都是农民中较为优秀的人才来担当,他们理应是农民中的精英,是引领周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但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不再对农机作业进行补贴,而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低,农机手从农机操作上获得的收入就非常有限。

因此,农机不再是青年农民向往的行业,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是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问题。

(七)与其他工作配合不够紧密

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应该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与其他各项农机化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根据全市的重点工作而确定方向和思路。

但几年来农机培训定义仅局限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而个别区县对于培训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修理工持证上岗上,培训工作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相互促进不过是写在文件上的愿望。

比如高级农机操作人员“金蓝领”培训后,没有跟进任何有力的政策与措施,远远没有起到对于全市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

(八)制度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

区县农机化培训机构,多数存在制度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

特别是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基本上是农机校举办的,在学校管理、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过去农机培训的方法,和过去的情况相比,只是增加一个新牌子,社会化程度不高,学校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业部颁发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小不同型号拖拉机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要求,如大型拖拉机培训108学时,小型拖拉机培训80个学时,不仅要培训道路交通和拖拉机驾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而且要开展基础知识、驾驶技术、维护保养等知识培训。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教学大纲和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缺少必需的公共道路培训场地,一味迁就学员,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成本,致使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的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机人才培训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机化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培训工作对于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充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明确指出,农机成人教育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应纳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并作为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