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9481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

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轻巧识记] 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

一种模式:

小农经济。

二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

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新石器时代

纺织业萌芽(原料:

麻、葛、丝),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周

出现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功”

汉代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

衣、起绒锦);

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

有“丝国”之称

唐代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元代

黄道婆革新工艺,新式纺车,推广先进织造技术,推动了我国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代

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①商代:

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

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②西周:

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①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③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④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1)形成独特的美术陶制品:

唐三彩

(2)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浙江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河北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3)首创釉下彩绘:

长沙铜官窑

唐宋

以来

(1)五大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又称哥窑)、陕西耀州窑

(2)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在历代的发展——(d)

朝代

概况

秦汉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里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

长安正式的“市”有九处

南北朝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1)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1)“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分散于宅屋(坊)间,有的街道上形成比较繁华的商业街;

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东京的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2)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

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概念辨析] 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

(1)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直接和主要原因。

②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标志:

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纱洋布(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影响:

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知识点拨] 理解自然经济解体

(1)本质:

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进程:

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途径:

除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外,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

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著名企业

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图示助解] 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3.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

(1)初步发展的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资本输出)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3)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①张謇,晚清状元,“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代表。

②荣氏兄弟即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被称为“面粉大王”。

(4)影响

①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c)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者1912~1919年)。

(3)主要表现

①新增企业和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②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统治后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2)原因

①战争的破坏(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

②政策的打击(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迫;

繁重的苛捐杂税)。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易混易错]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956年。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三大改造方式:

农业、手工业引导参加生产合作;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2.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开始时间:

1958年。

(2)原因:

(根本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思想影响。

(客观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3)含义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尤其是追求重工业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全民大炼钢铁)。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4)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同时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

(5)纠正: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教训

①(从“大跃进”运动来看)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③(从总体看)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时期。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1)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

(2)过程

①开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主要内容:

①形式: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不变:

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

③变:

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实质: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意义: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图示助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