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8872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检测试题之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垄断组织

5

鸦片战争

后的中国

近代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6

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

7

甲午战争

在华外国传教士的影响

8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9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10

五四运动

民族危机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11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

北京海淀区一模)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

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解析:

B 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控制到由英国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说明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故B项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而是强调英国议会对“民政”“军政”的监督,故A项排除;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C项排除;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是在20世纪初,故D项排除。

【新知生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组成。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

随时间的变迁,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到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助理政府和军事职能。

2.(2018·

山东济南二模)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

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

依附国

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  )

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C 英国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材料中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是政治领域的斗争,A项错误;

此时英国尚未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仍有行政权,尚未完全实现国王“统而不治”,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议会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进一步明确议员资格要求,并将法官任免权收归议会,可知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C项正确;

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并不意味着议会掌握了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D项错误。

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

亚方案)

方案二(新

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

(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C 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综合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兼顾大

小州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

正确。

4.(2018·

吉林长春三模)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800根大头针。

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D 注意题中的设问,分工劳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技术的创新,而分工的细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助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D项正确。

A项未体现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B项应指工厂组织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设问不符。

C项是工业革命中机器大量发明使用的结果。

5.(2018·

山东潍坊期末)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这反映了(  )

A.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

B.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

D.国家调节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C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竞争加剧导致运价下跌等,其国内铁路大量破产,这为纽约金融界大肆兼并创造了契机。

在兼并中,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这4个大集团实际上就是垄断组织。

由此可推出,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技术改造,也难以看出旧工业部门的发展,排除A项。

自由放任仍然是当时美国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国家调节经济,D项错误。

6.(2018·

湖南永州一模)“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

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

”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

B.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了根本改变

C.天朝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D.广州成为政府对外开放的窗口

C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着力了解外国政事、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反映出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当时只有极少数官僚知识分子关注世界,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广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

7.(2018·

湖南张家界三模)《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

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

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申报》(  )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

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D.在全国设文化销处

B “饥饿营销”策略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调整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显然与材料中不论订单大小,《申报》均提供服务的理念不符,A项错误。

通过信局招徕订户、刊发广告都说明《申报》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B项正确。

广告仅仅是《申报》市场拓展的途径,在于壮大《申报》影响力增大发行量,目的并非推动广告业发展,C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申报》在上海和进京销售的信息,不能说明“在全国设文化销处”,D项错误。

8.(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

“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

”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

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

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A 材料中外国传教士要求列强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在华势力,但是,并未提及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和对华侵略的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9.(2018·

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这次考试(  )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D 某种程度上,科举考试试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非“虚伪”,考《四书》《五经》反映了清政府固守封建道德,折射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

考中国治史论和各国政治、艺学策则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努力,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主力是留学生,并非科举学子,B项错误。

10.(2018·

河北衡水摸底)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

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B 工人罢工,工会组织的出现能够体现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但“迅速提高”材料体现不出,A项排除。

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一致,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之后的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两大阶级矛盾尖锐,C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力增强,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

这表明(  )

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

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

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

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 材料中指出“九一八”之后,民族危机加深,而研究中国通史可以阐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认同感;

研究边疆史地,可以直接为政府提供处理边疆危机的经验,也可以明确边疆的沿革,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依据,由此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和边疆史地的热潮,故D项正确。

12.(2018·

广东茂名二模)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

该条约的签订(  )

A.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B.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

C.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

D.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

A 根据材料可知,“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不仅对中国的抗战给予道义支持,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鼓舞,中国共产党评论中“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斗志高昂的体现,故A项正确。

国民党的政策与当时的主要矛盾相关,B项说法错误。

C项材料主体为中苏两国签订条约,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且“开始”表述错误;

D项夸大了条约的作用,排除。

【新知生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和影响

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从自身战略目的出发大规模对华军事援助。

对鼓舞中国政府抗日信心和稳定中国抗战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从苏德战争爆发到德黑兰会议。

苏联减少对华援助,并要求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集中兵力攻击中苏边境的日军,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摩擦视而不见,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这一时期,要求其他国家的斗争,服从于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第三阶段,1945年,苏联派兵进入中国东北,迅速解放了中国东北和热河,减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牺牲和损失,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

重要作用,但对于出兵中国东北,提出附加政治条件,严重损害中国

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