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智慧教育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教育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计算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将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进行虚拟化,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教育应用平台,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教育信息化未来将在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
新一代教育网是覆盖互联网、电信网、手机网络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智慧教育”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物联网为支撑,构建一个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其主要特征是:
一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即智慧化的教学环境;
二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助式学习,即智慧化的学习过程;
三是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即智慧教育生态。
1.2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揭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也预示着国家将会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和经费投入,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两年内要把网络学习空间从目前的60万提高到600万个,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的教师和初中以上的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要加快部署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提出了2013年首先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部署试点,2014年逐步推开,力争实现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20%的目标。
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网络硬件建设方面有相对较好的基础,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意见》,相继建成了市及各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市级、市区、学校三级教育城域网,并与省教育厅建立了教育视频会议专线连接,与XX市政府建立政府专线连接。
我市教育信息化要进一步跨越发展,实现教育智能化,成为智慧XX的重要内容,还需要新的机制和体制来推动。
1.3总体需求
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相对完善:
市及各区市均已建成教育城域网,全市学校实现了“校校通”;
市及各区市信息中心机房完成了升级改造任务,网络链路部分实现了光纤直连;
计算机、多媒体和录播教室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研究的深度应用及服务市民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3年,XX市教育局和市经信局联合下发了《XX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启动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满足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要求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XX市被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XX市提出了市域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教育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领域之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拓展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育人网络,办人民满意教育。
(二)满足信息惠民工程的要求
XX市政府目前正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在体现信息惠民方面,主要是注重资源整合,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采集、多方利用。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为目标,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学校数字鸿沟。
建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加快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
(三)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
为了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到2020年,教育部将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全国部署信息化建设,XX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步伐,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等方面开展好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2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内外关系
2.1与智慧城市建设关系
智慧教育项目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XX智慧城市统一规划下进行。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智慧教育的数据中心并入XX市计算中心,由云计算中心提供硬件设备及计算和数据存储资源;
智慧教育业务平台中与其它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重复的内容(如电子政务、数字图书馆项目)不再建设。
2.2与现有应用系统的关系
现有应用系统包括市级应用系统、市直学校应用系统、各区市应用系统。
市级现有应用系统包括市教育局门户网站、教育学会网站、家长学校网站、市级教育内部办公系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及网上阅卷系统、平安校园市级监控中心、市直高中录播教室。
对于市级现有的应用系统,在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之后将逐步整合到平台中。
市直学校的应用系统包括学校门户网站、学校内部教务管理系统、教学教研应用、录播教室、内部办公系统等,对于学校现有应用系统仍然继续使用,将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纳入到平台中,市直高中录播教室功能整合集成到市平台中。
各区市的应用系统水准有较大差别,对成熟且具有价值及特色的应用系统整合或部分整合到市平台,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对于价值不高且与平台有重复功能的系统则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过渡到市平台中来。
3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主要作用和指导原则
3.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建立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公众教育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科研及培训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以促进全市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面向教育系统外部,以建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为切入点,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3.2主要作用
(一)面向社会与家长
通过教育门户网站、微信教育公众号、教育微博等多种途径全方位进行信息宣传,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让市民及时、全面了解教育动态。
建立互动交流服务,增强教育行政部门与和市民沟通能力,及时获得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运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汇聚、整合、挖掘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有深度价值的信息服务,使市民共享教育成果。
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市民查询招生考试信息、学生成绩、体质等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孩子;
通过开放教育公共资源,构建网络课程中心并结合XX市民网,为广大市民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满足个性化的泛在的学习需求。
建设平安校园系统,与公安、交通、药检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建立校园安全、校车安全、食堂食品安全一体化的检测、评估体系,打造信息化校园安全防护网,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拓展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渠道,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二)面向教育行政部门
完善教育管理平台,扩展电子政务系统功能,为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规范化管理、共享的协同工作环境,推进办公服务网络化、协同办公流程化,形成上下级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上行下达、畅通无阻的办公交流环境;
实现全市平安校园监控、统一的招生考试管理和学籍、师资、科研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面向教研培训部门
(1)结合省教师远程研修培训系统,实施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本地化研修与培训,具体为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校长、骨干教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并将考核评价结果记入网上教师业务档案,促进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
(2)能够支持各学科建立学科网站,支持教研员、课题组建立网上协作群组,支持教研员、名师、普通教师个体建立各自的空间,支持网上协作和共享、日常教研活动和区域资源建设有机结合;
(3)实现全市网上视频互动、语音交流、课堂教学在线直播、课件在线点播等功能,满足我市教师在线研修活动的需求,满足小规模、个体之间协作交流,远程点对点互动、网上在线观摩研讨等网络教研活动的需求;
(4)建立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各类资源主题,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和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形成“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教育资源库。
(四)面向学校:
学校是本项目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构建新型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更加智能化。
(五)面向教师:
教师是本项目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平台建设与使用的关键。
通过教科研及培训平台,及以名师和教师“个人空间”、“学科主页”等为主要载体,与录播教室系统相结合,拓展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开展覆盖所有中小学教师的网络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主题研讨、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探讨“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帮助教师有效、持续地提高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
实现教师资格定期认证与教育科研培训学分管理挂钩,促进市县两级网络研修的统筹协作,避免研修活动和教学资源的重复组织和浪费,为学校和教师减负增效,促进我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面向学生: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通过网络课程中心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进程完全同步的网络课程学习、复习、检测、辅导等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师生互动、学习成果交流、学习记录和评价提供完善的功能支持。
注重游戏化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源的探索和构建,重视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做到分析结果可视化,教师根据可视化的分析结果,清晰地了解学生整体和个别化情况,作出有效的教学改变。
3.3建设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达到市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使用。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