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3076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9.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PT课件下载推荐.ppt

6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情况:

当梁刚度无限大时,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情况:

节点转角为0,各节点水平位移相同。

7假定底层柱子的反弯点位于柱子高度的2/3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位于柱中。

当柱子端部转角为零时,反弯点的位置应该位于柱子高度的中间。

而实际结构中,尽管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3,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节点仍然存在转角,那么反弯点的位置就不在柱子中间。

尤其是底层柱子,由于柱子下端为嵌固,无转角,当上端有转角时,反弯点必然向上移,故底层柱子的反弯点取在2/3处。

上部各层,当节点转角接近时,柱子反弯点基本在柱子中间。

8.反弯点高度的确定反弯点高度y的定义为反弯点至柱下端的距离。

上部各层柱底层柱h层高9.柱子的抗侧移(抗推)刚度d柱子的抗侧移刚度:

物理意义表示柱端产生相对单位位移时,在柱子内产生的剪力。

柱子端部无转角时,柱子的抗侧移刚度:

柱子的线刚度;

柱子的层高。

10.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第j层第k柱所承受的层间剪力;

第j层第k柱子的抗侧刚度;

水平力在第j层产生的层间剪力;

m第j层的柱子数。

11.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一般,当同层各柱的高度相等时,由柱子的线刚度有12.柱端弯矩求得各柱子所承受的剪力以后,由假定

(2)便可求得各柱的杆端弯矩。

对底层柱上部各层柱,上下柱端弯矩相等第j层柱高cjk表示第j层第k号柱,t(top)、b(bottom)分别表示柱的顶端和底端。

13.梁端弯矩梁端弯矩按节点平衡及线刚度比得到。

()边节点一般边节点:

顶部边节点:

14.梁端弯矩()中节点:

按线刚度比进行分配。

15.梁内剪力16.柱内轴向力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节点左右的梁端剪力。

171、计算柱子的抗侧刚度;

2、将层间剪力在柱子中进行分配,求得各柱剪力值;

3、按反弯点高度计算柱子端部弯矩;

4、利用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进而求得梁端剪力;

5、计算柱子的轴力。

反弯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18例题:

用反弯点法计算右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并绘出弯矩图。

图中圆括号内的数字为杆件的相对线刚度。

19解:

作三个截面通过各柱的反弯点(一般层反反弯点高度为1/2柱高,首层为2/3柱高),如图所示:

20由于框架同层各柱高h相等,可直接用杆件线刚度的相对值计算各柱的分配系数。

(1)柱的剪力三层:

21二层22首层23

(2)柱端弯矩三层24

(2)柱端弯矩二层25

(2)柱端弯矩首层其余计算从略。

26(3)梁端弯矩其余计算从略。

1627(4)弯矩图28用反弯点法求下图框架的弯矩图。

图中括号内的数用反弯点法求下图框架的弯矩图。

图中括号内的数值为该杆的线刚度比值值为该杆的线刚度比值。

2.7m8.1m3.3m3.3m3.9m37kN74kN80.7kNABCDEFGHIJKM(0.6)(0.7)(0.7)(0.8)(0.9)(0.6)(0.8)(0.9)(0.9)(2.4)(1.2)(1.7)(1.0)(1.5)(0.8)29解:

由于框架同层各柱解:

由于框架同层各柱h相等,可直接用杆件线刚度的相对值计算各柱的相等,可直接用杆件线刚度的相对值计算各柱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

(1)求各柱剪力分配系数)求各柱剪力分配系数:

顶层:

二层:

ABCDEFGHIJKM(0.7)(0.6)(0.9)(0.7)(0.9)(0.9)(0.6)(0.8)(0.8)30底层:

(2)求各柱在反弯点处的剪力:

(3)求各柱柱端弯矩:

ABCDEFGHIJKM37kN74kN80.7kN31(4)求梁端弯矩:

梁端弯矩按梁线刚度分配DGABCDEFGHIJKM(2.4)(1.2)(1.7)(1.0)(1.5)(0.8)32二、改进反弯点法值法当框架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时,柱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往往要小于3,反弯点法不再适用。

进行框架内力计算,就必须对反弯点法进行改进改进反弯点(D值)法。

改进内容改进内容:

抗侧刚度抗侧刚度反弯点位置反弯点位置33二、改进反弯点法值法

(一)基本假定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承认节点转角的存在,但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

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忽略了框架梁的轴向变形。

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34柱柱D值计算值计算计算假定计算假定例例:

柱:

柱AB的的D值计算值计算层间侧移层间侧移相等相等,剪切角为剪切角为梁、柱结点转角相等,设为梁、柱结点转角相等,设为计算柱与相邻柱线刚度相同计算柱与相邻柱线刚度相同与柱与柱B端相交的梁的线刚度为端相交的梁的线刚度为、与柱与柱A端相交的梁的线刚度端相交的梁的线刚度为为、

(二)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3536ABCD37柱柱AB剪力与剪力与相邻梁相邻梁、柱杆端的侧移、柱杆端的侧移及转角及转角相关相关因此需求出转角和位移的关系因此需求出转角和位移的关系预备公式预备公式:

转角位移方程转角位移方程A、B端均为刚结的杆端端均为刚结的杆端38n计算转角和位移的关系计算转角和位移的关系节点节点A、B处处39n框架梁的线刚度无穷大时框架梁的线刚度无穷大时,同理可推导底层柱同理可推导底层柱D值值40柱的抗侧刚度D值式中层高柱的线刚度,;

柱混凝土弹性模量;

柱截面惯性矩;

与梁柱刚度比有关有刚度修正系数

(二)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41梁柱刚度比42特殊情况:

1.当同一楼层中有个别柱与一般柱的高度不相等时,这些个别柱的抗推刚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432.带有夹层的柱,其抗推刚度按下式计算:

(二)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44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

45上、下端约束对梁反弯点的影响上、下端约束对梁反弯点的影响上下都是固端上下都是固端上端为简支承上端为简支承上端约束小上端约束小反弯点在柱中点反弯点在柱中点无反弯点或无反弯点或下端约束大下端约束大反弯点在顶点反弯点在顶点反弯点在上半柱间反弯点在上半柱间约束越大约束越大,反弯点偏离越多,反弯点偏离越多(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46反弯点法反弯点法D值法值法考虑梁考虑梁、柱线刚度比、柱线刚度比47(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柱反弯点高度,取决于柱子两端转角的相对大小。

如果柱子两端转角相等,反弯点必然在柱子中间;

如果柱子两端转角不一样,反弯点必然向转角较大的一端移动。

影响柱子反弯点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的位置;

梁、柱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上、下层梁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变化。

48Y表示柱反弯点高度h柱高度标准反弯点高度比,由附表2.1-2.2查取;

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2.3查取;

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2.4查取。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在改进反弯点法中,柱子反弯点位置用反弯点高度比来表示:

49.标准反弯高度比y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在各层等高、各跨相等、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时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高度比。

按该框架总层数n,所在楼层数j以及梁柱线刚度比K查附表2.1、附表2.2。

在查取y0时,风荷载(均布水平荷载)作用下和水平地震作用(三角形荷载)下应采用相应的表格。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50.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当某柱的上梁与下梁的刚度不等,柱上、下结点转角不同时,反弯点位置会有变化,应将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加以修正,往线刚度小的方向修正。

用a1与值(梁柱线刚度比)查附表2.3。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51.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y2、y3用a2、a3与值查附表2.4。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h上、h下上层、下层层高52(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系数y当反弯点高度为0时,反弯点在本层;

当时,本层无反点,反弯点在上层;

当0时,反弯点在下层。

4.反弯点高度53Vij第i层第j柱的剪力;

h层高;

y反弯点高度比;

ij第i层第j柱的弯矩。

(四)确定柱端弯矩上端弯矩下端弯矩54二、改进反弯点法值法(五)D值法进行计算步骤:

在水平力作用下求出各楼层剪力;

将楼层剪力按该层各柱的D值比例分配到各柱得到柱剪力;

求出柱的反弯点Y,由剪力及反弯点高度Y计算出柱上下端弯矩;

根据梁柱节点平衡条件,梁柱节点的上下柱端弯矩之和应等于节点左右边梁端弯矩之和,从而求得梁端弯矩值;

55将框架梁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梁的跨度,则可得到梁端剪力;

从上到下逐层叠加梁柱节点左右边梁端剪力值,可得到各层柱在水平力作用下的轴力值。

(二)D值法进行计算步骤(续):

56例5-2:

要求用值法分析图5-8所示框架结构的内力,剖面图中给出了水平力及各杆件的线刚度的相对值。

57解:

(1)各杆件的值、各层所有柱之和,以及每根柱分配到的剪力见表5-2。

每层有5根中柱与10根边柱。

5859

(2)各柱的反弯点位置60

(2)各柱的反弯点位置61()弯矩图:

62作业:

用D值法计算下图框架各杆件的弯矩,并绘出弯矩图。

圆括号内的数字为杆件的相对线刚度,各层框架节点处的作用力为风荷载的简化力。

63解:

.计算各层柱的值及每根柱分配的剪力64.计算各层柱的值及每根柱分配的剪力65.计算反弯点高度比66.计算各柱端弯矩67.计算各柱端弯矩68.计算各梁端弯矩69.计算各梁端弯矩70.弯矩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