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文件格式下载.ppt(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2022/11/95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
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1.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
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P103)2.社会化语言有以下四种:
适应性告知;
批评和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问题与回答。
(P104)2022/11/96四、语言获得理论四、语言获得理论语言获得理论的三种学说1.先天获得论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主要观点:
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
人类的神经系统存在着一个包含语言先天概念的心理结构,即先天的普遍的语法知识。
2022/11/97四、语言获得理论四、语言获得理论2.语言习得论代表人物:
斯金纳主要观点:
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儿童在环境中所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不足之处:
忽略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022/11/98四、语言获得理论四、语言获得理论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
皮亚杰主要观点:
语言是在口头语言运用的环境和关系中学到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发展而发展。
2022/11/99第二节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一、婴儿期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P107)2022/11/910二、依恋的发展二、依恋的发展1.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2.低分化阶段(36个月)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以后)2022/11/911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
焦虑回避型;
安全型;
焦虑反抗型;
紊乱型。
2.影响依恋的因素:
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
(P111-113)2022/11/912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表现在:
社会性方面;
情感发展方面;
认知发展方面。
(P113-114)2022/11/913第三节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022/11/914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一、同伴关系的性质哈特普把这两种人家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权威-服从)和水平关系(平等-互惠)。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同伴关系的功能:
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
2022/11/915第三节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儿童的同伴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2022/11/916第三节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P118-120)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2022/11/917第四节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2022/11/918第四节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社会认知因素。
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2022/11/919第四节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三、儿童的道德发展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更高水平道德阶段(12岁以上)。
2022/11/920第四节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2.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P128-129)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能力、同龄人的交流、儿童的养育实践、教育与文化。
2022/11/921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一、填空一、填空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2022/11/922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
6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
7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
8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
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2022/11/923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
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2022/11/92413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
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2022/11/925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3水平,6阶段。
2022/11/92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022/11/927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2022/11/928道德两难故事1:
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
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
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
问题: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
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
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2022/11/929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022/11/9302022/11/9312022/11/932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022/11/933道德发展阶段论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
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2022/11/934道德发展阶段论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该水平特点是: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