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16938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3)品德与道德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对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支配调节作用。

二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因素论

(一)道德因素论1.1.二因素论二因素论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素。

2.2.三因素论三因素论认为道德品质由知、情、行构成,即除了知、行外,道德品质还包括道德情感。

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

3.3.四因素论四因素论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

简称为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因素组成。

4.4.五因素论五因素论认为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5.六因素论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动、道德意志、道德自我评价组成。

简称知、情、动、意、行、评六因素。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赞同四因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有机整体。

(1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大致有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

形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3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对道德观念起推动作用,它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中控制行为的力量。

(4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方式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为技能,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

(二)张志光

(二)张志光(19931993)功能结构说)功能结构说认为品德由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构成。

生成结构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

执行结构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

定型结构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具有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林崇德(三)林崇德(19891989)的品德的动态开放结构)的品德的动态开放结构他认为品德是人的道德活动特征的整体联系,是心理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是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或系统。

包括三个子系统:

(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2)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1.1.道德观念的产生道德观念的产生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

道德观念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感知活动来实现的。

人们多次感知某些道德现象,便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表象,这是道德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

学生对是非、好坏的认识,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依靠成人对他们的各种行动的褒贬而逐步学会,逐步提高的。

有的研究认为,大约九岁以前的儿童的道德认识,多数还处在道德表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表象也就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道德概念。

2.2.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道德概念的形成依赖一系列条件。

首先,它依赖于形象的事物和感性经验。

形象的、感性的道德经验是形成道德概念的基础。

当有了感性经验时,道德概念的形成就顺利。

其次,在不同的情况下,把道德行动的动机、效果进行比较和概括,对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概念有重要作用。

再次,把道德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地结合起来。

3.3.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它是“情”和“理”的合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道德信念具有不同的特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有了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这是建立了形成道德信念的前提;

三四年级开始有了道德信念萌芽,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某种自觉的道德信念。

从少年期开始,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

初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它为高中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础。

4.4.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道德知识对道德行动进行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它引导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动定向。

一般说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过程是:

从重复老师或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

别人的评价过渡到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

从注重对行从注重对行动结果和外部原因的分析渐渐转向对行动动机的内部原因动结果和外部原因的分析渐渐转向对行动动机的内部原因的分析。

的分析。

先学会分析别人的行动。

然后学会确切地分析先学会分析别人的行动。

然后学会确切地分析自己的行动。

自己的行动。

先片然以后逐步掌握正确而全面地评价别先片然以后逐步掌握正确而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人和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二)道德情感的逐渐丰富

(二)道德情感的逐渐丰富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易受情境影响比较浮浅、脆弱、不稳定、自觉性较低;

小学高年级儿童有一半左右产生了较高概括性和理论性的道德情感;

初中三年级以后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占优势。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三)道德意志的锻炼小学儿童在教师、少先队、班集体的外部监督下逐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初中生在外部监督和内心调节的的基础上道德意志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抗诱惑力仍不强;

高中生有超过半数的人内在控制力较强。

(四)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四)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指导学生掌握行动方式有多种形式。

例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动要求;

分析某些典型人物的行动;

组织学生讨论为完成某件好事所应采取的行动步骤;

分析与总结道德行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等,都是常用的办法。

2.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习惯的形成方式有:

简单重复简单重复,即创设重复良好行为,即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

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

模仿模仿,即提供良,即提供良好的榜样。

好的榜样。

有意练习有意练习,即在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即在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和阶段要求,要不中断地坚持练习,要让学生知义、目的和阶段要求,要不中断地坚持练习,要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体验到愉快并知道成败的原因。

道练习的成绩,体验到愉快并知道成败的原因。

与坏与坏习惯作斗争习惯作斗争。

在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危。

在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危害性,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防止学生丧失信心,提出害性,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防止学生丧失信心,提出纠正坏习惯的具体方法,如利用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纠正坏习惯的具体方法,如利用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合理地运用奖惩的方法。

为了阻止坏习惯在班上的蔓延,合理地运用奖惩的方法。

为了阻止坏习惯在班上的蔓延,必要时还可以发动集体来谴责带头的学生。

必要时还可以发动集体来谴责带头的学生。

四、品德形成的理论四、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

(一)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理论的发展理论本世纪2030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

他在多年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问题上,把儿童的道德评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25岁)岁)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往往自己单独玩,很少和同伴一起玩,在游戏时,游戏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

他们各自玩着“自己的”游戏,一点儿也不理会对方。

皮亚杰认为,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阶段,称之为“单纯的个人规则的阶段单纯的个人规则的阶段”。

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关系,他们还不能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真正区别出来。

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游戏活动中应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为的准则,否则,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

2.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68岁)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敬权威和尊重尊敬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年长者的命令。

他们认为服从成人的命令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就是坏孩子。

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并认为这些规则或要求是不能更改的,谁也不能违反的,若是违反了,就是犯了极大的错误。

皮亚杰的两难故事实验皮亚杰的两难故事实验星期日下午,妈妈疲劳了,要她的女孩和小男孩帮她料理家务。

要女孩去把一叠盘子揩干,要男孩去取一些柴禾来。

但是小男孩却上街去玩了。

妈妈就叫女孩去做两件事。

这个女孩子说了些什么呢?

”皮亚杰询问了150个6至12岁的儿童,结果年幼的儿童大多倾向于服从权威,认为成人的命令是正年幼的儿童大多倾向于服从权威,认为成人的命令是正确的,所以妈妈叫女孩做两件事是对的,是应该服从的确的,所以妈妈叫女孩做两件事是对的,是应该服从的。

在实际工作中,小学老师反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好“告状”,就是儿童服从权威的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因为他们遇事要找成人,尤其是让老师来评理。

由于这个阶段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是绝对尊重和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