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9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docx

解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11页

解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

——《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探究

  《长恨歌》中的“恨”字,历来人们只是普遍认识到如何理解“恨”字,缺乏具体深入的探析,更谈不上取得共识了。

这里想就此做一点比较具体的探析,有不同意见着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白居易《长恨歌》“恨”什么

  其实盛唐诗者,并不仅仅白居易如此风流。

又如唐代诗圣第一把手李白也是热衷青楼的男人。

为此,李白有《东山吟》为证: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所谓嫖在唐代,几乎还是一件比较时尚的放浪。

只要有才并且身体足够理想。

  再回到白居易的《长恨歌》。

杨玉环二十二岁入宫时刻是公元739年。

距今1270年。

当时唐明皇56岁。

  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摇曳立言了大量形容词句,比如:

“人宫专宠”,“尤物乱阶”,“失德荒政”,“女色祸国”,“荒淫误国”,“伤色断肠”,“此恨绵绵”,“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等等,写了《长恨歌》深处的那个“长恨”与“恨”。

这个“恨”主要是埋在《长恨歌》诗里的一颗“恨”的种子。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恨”到底“恨”什么,他为什么要“恨”并且“长恨”呢?

作为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并不是直平铺叙,不是坦写出来。

而是通过自己笔下诗化后的所谓爱情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

  根据《长恨歌》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与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对恨字的探讨

  一

  首先,是“恨”字的含义。

  《辞源》对“恨”有两种解释:

一是怨恨、仇恨,如《荀子·尧问》中说:

“处官久者士妬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二是后悔、遗憾,如《史记·商君列传》中道:

“梁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2](P14)那么《长恨歌》中的“恨”,作者究竟是在哪一个意义上使用的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已有的说法,如有人说:

“唐玄宗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长恨’的原因”[1](P872-873);“诗人对这篇诗的主题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讽刺,又特别哀怜”,“最后无可奈何地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示悼惜,说明了作者……对帝王的这种‘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3](P13);“诗中对玄宗的同情多于批判,有惋惜而无谴责”,“白居易一方面对玄宗惑于女色以致误国、误己表示痛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赞赏他的爱情,同情这位太平天子的不幸”,“而对玄宗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盛唐的怀念与惋惜”[4](P224);“诗中也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5](P348)。

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既曰“哀怜”、“悼惜”,又曰“同情”、“憾恨”,这“长恨”之“恨”,自然应是后悔、遗憾之意了。

但有人似乎又不这么认为,“白居易对这位先朝皇帝唐玄宗的荒淫生活进行批判……对唐玄宗由于奢欲而酿成的‘安史之乱’,几乎弄得国将不国,怎么还会去歌颂所谓‘李杨爱情’呢?

”[6](P56)既非歌颂,而是批判,何言惋惜、痛悔与遗憾?

所以“长恨”之“恨”,又似乎应是“怨恨”之义了。

我们客观地来看,说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没有对李、杨的同情,是不符合这首诗浓郁的伤感惋叹的事实的。

作者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无正声”[9](P1163),白居易显然主要是把这首诗当作男女风情诗来写的,怎么可能不在其中寄托或表达自己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看法呢?

造成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来不值得那么歌颂的所谓“爱情”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是表达了人们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赋税繁苛的情况下对这位开创盛唐繁荣兴旺局面的所谓“四十年太平天子”及其所代表的那个国泰民安的时代的怀念;二是出于人们对这位曾经很有作为的帝王晚年不幸的同情,而这两点都显然淡化了人们对他误国过错的认识和谴责;三是作者在汲取有关民间传说时,显然继承了民间传说中人民通过李杨故事寄托的自己美好爱情的理想;四是诚如人们所说,此诗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爱自伤”[7](P72)因素。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文本事实看,还是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学界大多数的观点看,将《长恨歌》之“恨”释为“遗憾”或“痛悔”都是比较合适的。

  二

  其次是谁“恨”?

“恨”什么?

  诗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是全诗的点题之笔。

但“谁恨”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这两句的前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看,“恨”的主人公似乎确然无疑是李、杨二人,但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寄托的人们的爱情理想、对盛唐的怀念、对玄宗的惋惜以及文本所流露的强烈悼惜之情来看,显然“遗憾”的主人公也应包括作者以及诗所感染的读者在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说:

“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受到心灵的震憾。

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

”[5](P349-350)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

因此,在我们看来,《长恨歌》中“长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杨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强烈感染的读者。

  至于“恨”什么?

即“遗憾”和“痛悔”的具体内涵,就笔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

一是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国危民艰的遗憾和痛悔;三是未实现诺言的遗憾和痛悔;四是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

以下试作阐释。

  《长恨歌》有无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

回答是肯定的,但却显然不能涵盖该诗及李、杨二人“恨”的全部内容,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内容。

因为:

一,诗中表达的李、杨二人那么沉重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显然不是仅仅“遗憾”和“痛悔”二词可以概括和表达的;二,诗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的,既然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而他们二人虽一在仙山,一在人间,还思念得那么痴情而专一,那么,天上人间总会有相见的一天,为什么还会“此恨绵绵无绝期”?

可见,遗憾和痛悔的主要内涵绝不是生离死别。

  是不是遗憾和痛悔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危民艰呢?

似乎也不是。

诗的前半部分,诚如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作者充分描写了李杨二人一人“占了情场,误了朝纲”,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的描写即是;另一个恃宠骄奢,所谓“姊妹兄弟皆裂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之类的描写即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对比中所暗示的因果关系和讽刺之意更是至为明显。

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必然就要写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不仅没有写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危民艰,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转折之后,作者全力以赴描写李、杨人间天上的苦苦思念,不但没有写到唐玄宗一念及此,作者亦无一笔写到,可见诗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的内容,都丝毫不包括两位主人公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忧患在内。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此事的见解不仅比不上写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8](P40)的袁枚,也比不上比他稍后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那么,是不是遗憾和痛悔未实现“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诺言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认为不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于此。

从诗的两位主人公来看,他们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但结果却一世还未到头就被迫生离死别了,怎么会不“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杨人间天上的相思之苦来看,作者的最大遗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结于此的。

作者的这种感情倾向,也因为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传达给了读者,因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似乎也淡化了对“安史之乱”严重后果的关注,而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

  《长恨歌》在描写情的这一点上创立了两种结构模式:

一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增加“情”的深度,通过时空的延续增加情的强度,二者形成一种立体结构模式;二是既描写情的伤感、缺憾,又虚构了“情”在幻想世界的愉欢、圆满,二者构成对立互补.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学,《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作品的体裁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的深刻影响,是模仿《长恨歌》而创作出来的.

  一.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上独具匠心:

《长恨歌》中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入微.“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苦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伤心断肠”;“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之“梦牵魂魄”等等,描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与爱怜,其悲凉与寂寞之心境与窗外的夜雨声、古寺的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又催下了泪千行.

  在描写情感上《长恨歌》宣扬的是“至情至爱”,深刻地表达了对“至情至爱”幻灭的沉痛与无奈.而《红楼梦》受《长恨歌》的影响,宣扬的也是“情爱”精神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之后的伤痛与悲哀.唐明皇与杨贵妃和宝玉与黛玉一样,都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长恨歌》宣扬的是情爱至上,乱了法度,弥了朝纲,以至君王不早朝.而《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呢!

唐明皇与杨贵妃、宝玉与黛玉都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结局都是悲剧.两部体裁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品,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在展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们的痴情和爱情悲剧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与歌颂,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

  二.作品结构上的相似:

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故事的悲剧发展过程.《长恨歌》中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芙蓉帐暖度春宵”,“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朱唇轻起,仙乐飘飘的甜蜜生活.《红楼梦》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一见衷情”,“溪边相许”,“花下赏西厢”,“闺中女儿惜春暮”的彼此相恋的浪漫生活.作品以白描为主,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长恨歌》中的后半部分,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果.《长恨歌》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恋”,二人在“死别”后的伤心难眠,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尽了两人之间生死相隔、天上人间,爱虽冷,情却难断.《红楼梦》中的后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被迫分离,黛玉的“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后,宝玉看到的是“竹梢风动影移墙,潇湘馆内烛泪滴”,哀伤相思不已,乞求梦中相见,“泪洒相思地”,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

  由此可见,《长恨歌》所写的“情”,既有层层铺垫,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画;既有共处时的两情相悦、山盟海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