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
《残疾人社会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社会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根据身心功能和身体结构分类
(2)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分类
(3)根据障碍影响程度分类
(4)根据ICF分类
残疾人功能定义
损伤(impairment):
任何损伤或生理心理或解剖结构及功能不正常,这里关注的是人体不能正常工作的部分。
残疾(disability):
由损伤导致的任何限制或能力缺乏,不能以正常人的方法完成动作或活动,关注的是人们无法完成的任务。
残障(handicap):
对承受者的一种不利的状态,它限制或组织了承受者实现其社会角色的职能,关系到特定的环境和与他人的交往。
失能的原因和残疾的产生
预防
专业工作的干预:
医药工作/卫生保健/教育;
护理人员/康复人员;
社会工作者/政治家
医学知识和社会工作任务
一个青年社会工作者,在一次案例研究会上,被指定管理一名女性四肢麻痹症病人,在接触她的新病人时候,她告知病人其对四肢麻痹证一无所知,但表示愿意学习,这位社会工作者和病人取得了一致意见,一起度过了一天,并且学习到许多相关的知识,为病人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进行干预的架构
残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概念,把个人和社会在某方面联系起来。
经历这一概念提供了与社会结构的联系。
个体型残疾与社会型残疾
个体型残疾:
残疾人所受的问题是他们自身伤残的直接结果。
例:
纽约大学医院(NewYorkUniversityHospital)的社会工作者weller和miller,观察分析了新的截瘫患者适应残疾,艰难地经历着四个阶段的过程:
第一阶段:
震惊(shock)患者损伤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在突然袭击下的及时反映,通常是以哭泣和有时候精神极度不安而产生幻觉等为特征。
第二阶段:
否定(denial)拒绝接受以后不会完全康复的现实。
第三阶段:
愤怒(anger)经常将怒气发泄到周围行动自如的人身上,因为这些经常引起他们回想已经失去的东西。
第四阶段:
抑郁(depression)在严峻的长期残疾的情形下,精神抑郁。
迪肯森:
应允许病人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必然会为自己失去肢体、失去工作能力或失明而悲伤、哀愁,应帮助他们进行失去身体形象的调整,就我个人来说,我怀疑任何人在没有经历过这种不可恢复得突然袭击下,能完全理解残疾后所感受到的恐怖。
社会型残疾
调整是对全社会进行调整,而不是对残疾人个人进行调整。
国际残疾人年在1981的第一个正式目标是帮助残疾人在身体上心理上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的问题是:
对残疾成员,社会愿意在其工作模式上、制定预期目标上做多大的调整?
对正强加于残疾人身上的,他们自身无法逃避的限制作多大程度的接触
个别残疾人的亲身说法:
在接触社会型残疾模式前后,我的生活被分成了两个阶段,发现这种与我的经历相关的思考方式,它赋予我一种对自我生活的理解,并将之与数千甚至数百万世界上其他人一起分享。
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中国内地台湾:
身心障碍者中国香港地区:
弱能人士
东南亚地区:
残障人士日本:
身心障害者
侧重于疾病或缺陷残障:
强调外界障碍和不利影响
残疾人的种类
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生理上的障碍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P46,李翠英《残疾人社会工作》)
是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过程特殊性
第二章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范畴与维度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l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案主双重性质的问题
l作为健全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具有与残疾人相似的生活经历,要做到感同身受比较困难
2、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维度
l残疾观
l残疾因应观
l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包括价值基础、方法技巧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发展方向
1、躯体残疾:
心理学视角
2、戈夫曼:
污名(stigma)
3、墨菲:
《沉默的身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残疾体验),中界概念与残疾人的社会体验联系起来,比偏差等概念更好,不仅意味着未能符合某个文化标准,更是在生活世界中弥漫的不确定之边缘状态。
3、增能(empowerment)
三、社会学视角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残疾观
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l个人责任论:
归因于个人,认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
l社会责任论:
无论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
l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论:
单纯强调生物医学和环境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残疾现象,是由于两者在互动中凸显的裂缺导致的残疾。
残疾现象的理论
l标签理论:
用来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
应用到残疾现象上,哪些人被认为是残疾人?
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残疾人?
反对轻率地给某些人加上“残疾人”的标签。
l正常化理论:
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或其它伤残人员)相关的理论,福柯曾经分析某些精神病院队患者治疗中的权力,从而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提出质疑。
2、残疾因应观
(1)社会福利理论:
老人、孤儿、残疾人、非自愿失业者都应得到食品等各方面的救济和扶助。
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
l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l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l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2)社会政策时代理论:
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而较为集中出现的时间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被有效实施的发展阶段。
(3)社会排斥理论:
l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是一个多元概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
l在一个社会中,解决社会排斥,是为了社会整合。
l唐均认为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三、多重视角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哲学——人本理论
以人为本,是指以包括健全人和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的人为本。
2、伦理学——人性理论
3、政治学——人权理论
人权,指人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自己神圣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4、经济学——木桶理论
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社会隐患。
5、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
l生理需求
l安全需求
l社交需求
第三章残疾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一、自我认同的维度
问题:
“你是谁”或“你怎么看待你自己”
答案:
残疾在残疾人关于我是谁的理解中可以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于其他方面都显得不重要或者意义减弱,但是个体业可能会缩小、隐瞒甚至否认自己身患残疾,借此尽可能地掩盖残疾的事实。
二、适应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适应残疾(adaptingtoadisability)隐含着消极的含义,但事实并未如此。
三、Makelprang和salsgiver的生命阶段发展观
儿童期0-3岁:
l残疾儿童本身会用残疾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l残疾婴幼儿的父母本身经验也会对残疾儿童产生影响,因为他们一直期待和盼望着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这种体验会让一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产生抵触的情绪。
l父母也许会过度保护和溺爱残疾孩子。
3-6岁
词汇和语言成为他们沟通的工具,需要学会控制自己和周围环境,让残疾儿童和非残疾儿童进行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
6-12岁
l残疾儿童将文化中流行的外貌和身体审美观内化了,他们可能会否认自己的残疾。
l残疾儿童的生活颇为艰难,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时光。
12-18岁
l自我认同的形成。
l残疾青少年的性别认同也可能出现问题。
青年期
l青年残疾人会通过寻找角色模范或其他同样患有残疾的人来获得自我认同,渴望投身于残疾人的文化中。
l残疾青年往往要面临生活的重大调整。
(比如,男青年经常会在田径运动、娱乐活动或车祸中遭遇事故而成为残疾人)
中年期
l将生活中心转移到家庭之外,完全沉浸在社区生活中,中年残疾人是残疾人运动的主力军。
l在这个阶段致残的中年人在残疾人文化圈之外有很强的自我认同和稳定的友谊。
老年期
长期残疾的人能更清楚地指导自己需要什么,也能够更好的操纵自己的人生系统。
四、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残疾认同
Stone曾经以盲人为例子说过这样一段话:
失明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角色,盲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并非失明这种残疾所固有的,而是通过再普通不过的社会学习过程所获得的,因此,失明本身并不会使盲人变得依赖、忧郁和无助,这种残疾本身也不会使盲人变得独立和自信,盲人是由于我们所有人都要经历和社会化过程所塑造的。
病人角色
l他们必须看过医生,并获得了医学机构出示的疾病确诊
l他们必须将这种确诊的条件视为令人不快的
l人们对他们能承受的所有正常社会角色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五、赋权和残疾认同的正常化
Taub和greer对患有生理残疾的学龄儿童的赋权以及获得积极自我认同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残疾儿童在学校经常感受到同龄人的冷漠,可能会从体育活动中排除出去,与此一起排除出去的还有社会化机会和娱乐的机会,在这种情境下,残疾成为了此类儿童的最重要的品质,如此,残疾儿童和健康儿童之间的交往就受到了很多限制。
但是当他们被给予了直接参加运动的机会,并对其访谈后,所有的残疾儿童都指出是一次非常积极的体验,很喜欢运动带给他们的社会化机会,当残疾儿童在体育运动中为自豪感和成绩而努力时,他们有一种自我控制感。
五、rolland关于残疾认同的分类
l渐进型残疾:
残疾的严重性和损害性不断增加,如糖尿病等。
l稳定型残疾:
在个体的一生中保持不变。
如失明和耳聋。
l复发型残疾或周期型残疾:
永远不知道病何时会复发,如狼疮。
六、逃避对残疾的认同
l许多身患残疾的人——尤其是后天致残的人,通常不承认自己是残疾人。
l残疾本身带有一种消极含义,意味着无能、缺乏竞争力和无法自立。
l《不情愿的自我认同》:
对残疾的感觉,残疾人往往都提及别人的残疾更严重或更需要帮助,试图说明自己是独立的,可以独立完成更多事情。
第四章理解残疾人的体验:
发作、历程和结果
一、发作及发作之后
确诊:
一个人的致残方式对其自我知觉和对自身残疾的理解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或许在一起交通事故或者滑雪事故中突然致残。
1、幼年期致残的体验:
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可能是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也可能是其它儿童的逃避行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