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2602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

如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香山曰:

“杏花香,香山也,入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句”(刘国栋,2006),香山之名源自于杏花香,其中香雾窟、雨香馆、香岩室、香山寺等景点都是因香而设,尤其是位于山腰的香雾窟,乾隆根据其景四周绿荫环绕、香花扑鼻的特点而将其命名为香雾窟,把香味和雾景联系起来,令人仿佛身处仙境。

借景散发芳香的花卉或具有幽香叶腺的植物,将花木之味作为景外之景,使人倍感身心爽朗,能借以表达一种如置身郊野的暗示,大有闲情野致,使人联想到隐于山林的隐逸之趣。

如南宋临安建于环境优美的山林地的园林——后苑中建有净香亭,四周是开有幽雅兰花的竹林,在亭中借景兰花、竹叶的幽香,令人感到仿佛是在山野中隐居一般。

借景香味就如同给风景园林配上了画外音、传达了言外意、赋予了象外境一般,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幽深而不知出处,这种强烈的诱惑力和引导力使人寻香而至,引人探寻香味之源。

风景园林造景中往往通过感官的移情,来烘托香味对观赏者的熏陶已经到了五脏六腑都陶醉于其中的程度,甚至许多诗人将一些无香之花比喻成有香气,令人遐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提出了柳花香的概念,实际上是借柳花来暗示送行者饯行时的酒香。

而一些风景园林造景中也将香味这种通过嗅觉感知的事物移情到听觉等其他感官感知的事物,如狮子林入口门上的“读画”、“听香”等额题,以“听香”提升“闻香”或“嗅香”,也反映了香氛子必藉风为传媒,风有声,故可听,同时,也道出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花信循时令传播花信息的真谛。

“借香入境”的造景手法

借景香味,按照香味的来源、景点所处的地势高低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视植物的高度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造景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平”、“坡”、“凸”、“凹”、“夹”五种方法。

2.1 

采用“平”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

图1采用“平”的方法借景香味

采用“平”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由于植株较低使香氛子主要集中在地面附近,不需要抬高观景点的位置,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香花、香叶植物,从而借景到浓郁的花香、叶香(图1)。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冷香亭,据记载“敖汉所产较关内特佳,山庄移植之有曲水荷香,香远溢清,观莲所,冷香亭诸胜”(韩利,2000),为借景敖汉荷花的冷香而建,正如乾隆《冷香亭》诗三中所写“亭枕莲塘环水芳,十分花带五分凉。

因之悟得迟禁久,两字名真副冷香。

”(韩利,2000),诗中“枕”字突出了采用“平”的方法来造景冷香亭,将亭设于一个北边有长堤的藏风的水湾岸边的平地上,并且没有抬高亭基,亭的位置恰巧使亭前水湾位于观赏者45度视角范围内,使人能很好地欣赏《热河志》中记载的“(冷香亭)山庄荷花,秋深未落,与晚菊同韵。

”(赵玲,牛伯忱,2003)的敖汉荷花深秋与晚菊寒梅同放的美景,通过皮肤感受凉爽之气候,通过鼻子借景敖汉莲花四溢的幽香,正如乾隆《冷香亭》诗一:

“四柱池亭绕绿荷,冷香雨后袭人多。

七襄可识天孙锦,弥望盈盈接绛河。

”、以及《冷香亭》诗二中所写“潦水寒潭芦荻仓,汀沙白露欲为霜。

晚荷几朵支欹影,风韵今朝挹冷香。

”(韩利,2000),正是因为亭采用“平”的方法,更接近莲塘中盛开的敖汉荷花,其清香不断袭入冷香亭中,通过借景冷香来渲染敖汉荷花不仅廉洁纯朴、出污泥而不染,更有“斗霜傲寒”的高贵品质(图2、3)。

图2承德避暑山庄冷香亭(啸天,2004)

图3承德避暑山庄冷香亭分析图(承德古建筑,1982)

2.2 

采用“坡”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

采用“坡”的方法可以一边借景花卉、灌木的整体景色,一边借景花卉、灌木的香味。

观景点所处的位置与白天北坡、南坡山地风的方向关系紧密,亭、台等观景点最好能设于山地风向的下风向,散发香味的花卉、灌木宜设在山地风向的上风向,有利于利用风向借景香味(图4)。

在苏州邓尉山的小香雪亭便建在山坡上,借景坡下丛植的梅花林,既可借景梅花盛开时的整体景色,又可借景梅花的香气。

再如扬州“锦泉花屿”一景中:

“至是亭沼既适,梅花缤纷。

轩右北转,登山径而至香雪亭。

”(朱江,2002),亭建于山上,正如亭中对联所写:

“香中别有韵(崔道融);

天意不教迟(熊皎)”(曹永森,2004),借景白色梅花盛开时的香气和梅花盛开时如香雪覆盖的整体景色。

图4采用“坡”的方法借景香味

图5采用“凸”的方法借景香味

图6北京恭王府妙香亭后的假山云梯

2.3 

采用“凸”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乔灌木

采用“凸”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乔木和大型灌木,因其散发的香氛子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加上风流的吹拂,香味由花朵聚集处向地面呈现由浓变淡的趋势。

因此,采用“凸”的方法设景,如将亭、台、观景平台等景观建筑、构筑物建于假山顶上;

或者利用建筑本身的高度、增加建筑的层数等,都可以取得较好的借景香味的效果(图5)。

当然,仍旧采用“平”的方法造景也可以借景香味,只是没有采用“凸”的方法造景借到的香味更为浓郁罢了。

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妙香亭设于浓荫蔽天的国槐下,亭采用两层,由亭后的假山云梯登至二层,用描有彩绘的平顶,平面为海棠形,亭基、亭柱均采用海棠形,都暗示了借景海棠的香气(图6)。

图7采用“凹”的方法借景香味

图8扬州小香雪鸟瞰图 

2.4 

采用“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

采用“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适用于在谷地中造景。

因其香氛子主要集中在地平线以下,而且谷地的环境特征是无风的天气比较多,采用“凹”的方法,因谷就势造景,可以更好地借景谷中积聚的香味(图7)。

如扬州小香雪即是在群植的梅花林中设重檐六角亭一座是利用谷地聚积香气的实例,据阮亨《广陵名胜全图》(拓本)下册第七中记载:

“小香雪,在法净寺东,就深谷,履平源,一望琼枝纤干,皆梅树也。

月明雪净,疏影繁花间,为清香世界”,观赏冬季原有的“十亩梅园”中满天遍野盛开的梅花,正如乾隆题诗所说“比雪雪昌若,曰香香澹如”(许少飞,2001),香气扑鼻,体现“雪逊梅花一缕香”意境(图8)。

2.5 

采用“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植物

采用“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乔木等植物,是利用了植物本身的围合特性,形成人工的、利用植物塑造的“谷”的地形中,形成两侧花木相夹的美景。

如明代王世贞《弇山园记》中描述的“夹”的造景方法:

“入门,则皆织竹为高垣,旁蔓红白蔷薇、荼蘼、月季、丁香之属,花时雕满眼,左右丛发,不飔而馥,取岑嘉州语,名之曰:

‘惹香径’。

”(赵厚均,杨鉴生,2005),用编制竹子作成蔷薇、荼蘼、月季、丁香等花卉攀援用的高墙,设在道路两侧,开花时满眼都是雕镂彩绘,没有风的时候都很清香,因此取岑参的话起景名为惹香径。

结语

目前,也有一些以借“香味”为造景主题的实例,体现了人们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注重和挖掘,以及对“借香入境”意境的追求。

图9日本兵库县世界梅公园中的中国梅园的“雪海香涛”

多数设计是利用植物的配置来体现香味的意境,尤其是通过群植花灌木的方法,形成同种花木大片开放的宏伟气势。

如日本兵库县世界梅公园中的中国梅园便采用“坡”的方法造景,将一座双柱花岗石牌坊设在进入景点处的入口上来点“雪海香涛”的景题,借景牌坊周围种植大片的梅花和杜鹃等花灌木,形成风过雪涛送香的意境(图9)。

本文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设计者们提供探索的路径和更多的可借鉴的造景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赵厚均,杨鉴生.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集)〔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4〕赵玲,牛伯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3.

〔5〕啸天.承德名胜〔M〕.呼和浩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6〕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文物局.承德古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7〕曹永森.古今扬州楹联选注〔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8〕许少飞.扬州园林〔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9〕程里尧.中国古典园林〔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0〕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1〕刘国栋.闻香香山〔J〕.景观, 

2006

(1):

15-18.

〔12〕韩利.别有佳景荷塘中——避暑山庄荷景赏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8):

25-27.

本栏目文章论文严禁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