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1192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

51.9:

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

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由"

二一三"

转变为"

二三一"

,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

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

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

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年平均增速快9.9个百分点,比同期经济总量增速快8.6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893.02亿元。

1978-2007年财政收入翻了5.5番,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于增强陕西经济发展实力,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新陕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全省农业由"

以粮为纲"

向粮、果、蓄、经等多元结构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粮食生产实现了从吃饭难、吃不饱到基本自给、产销平衡的转变。

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全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粮食有缺口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城乡居民的"

米袋子"

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成功解决了吃饭难、吃不饱饭的问题。

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结束了陕西吃粮依靠调进的历史;

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1300万吨大关,达到1303万吨,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1067.9万吨,与1978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30.9%的情况下,产量增长49.3%。

特色农业初具雏形,主导产业区域优势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主导产业区域,陕北以羊、薯、杂粮、果、大棚菜为主导产业;

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

关中北部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果业基地,关中东部形成了棉花生产基地,渭河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苹果面积和品质居全国第一,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正在兴起。

2007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940.2万吨,较1978年增长27.1倍,年均递增12.2%;

其中苹果产量701.6万吨,为1978年70.7倍,年均递增15.8%,平均增长速度较全国高6.8个百分点。

2007年优果率超过70%,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

实现了苹果面积全国第一,品质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成为名符其实的果业大省。

畜牧业摒弃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化、区域化生产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2007年末全省生猪存栏851.5万头,较1978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7%;

奶牛存栏48.0万头,为1978年的80倍,年均增长16.3%;

家禽存栏5064.5万只,较1978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7.0%。

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96.1万吨,为1978年11.1倍,年均递增8.6%;

奶类总产量达到180.3万吨,为1978年39.6倍,年均增长13.5%;

禽蛋产量43.3万吨,为1978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1.4%。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延续了2000多年的"

皇粮"

免除,财政惠农惠民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2003-2007年的五年间,全省财政累计安排"

三农"

资金799.66亿元,年均增长21.3%。

2005年在全省实现了农民农业税零负担。

2007年财政对"

补贴达到15项之多,补贴资金达37.7亿元。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

粮食直补"

和农户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也相继实施,使陕西农业、农民、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行业突起,支撑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4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9倍,翻了4.7番,年均增长12%,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70.9%,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30年间,工业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主的新体系,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陕西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已初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产品储量居国内前列,陕西已成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

形成以煤、气、油为原料的能源化工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

能源工业异军突起,总量跃居各行业之首。

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2673.7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0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8%。

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

2007年,装备工业总产值1265.29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2%。

有色冶金、食品工业对陕西工业的支撑日趋增强,已成为陕西工业新的支撑点。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贡献率已跃居陕西38个大行业第3位。

2007年,有色冶金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29倍;

食品工业增长59倍。

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形成了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

2007年,全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521户,户均产值8.92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

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5倍,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2.8%提高到81.8%。

2007年中国500强制造业中,陕西12家上榜,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

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迅猛。

石油、煤炭等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原煤、原油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

2007年原煤产量2035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

天然原油产量2266万吨,增长374倍;

发电量706.87亿千瓦小时,增长9.7倍;

钢材560万吨,增长31倍;

水泥3176万吨,增长14倍;

机械化焦炉生产的焦炭526万吨,增长11倍。

硫酸、合成氨、农用氮、磷化学肥料、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工业不仅是量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12.63亿元,比1978年增长70倍;

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达到1097.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

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因素,是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基础日益坚实。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0.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41.88亿元,1979-2007年累计投资17360.28亿元,年平均增长18.4%。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逐步完善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全省投资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

"

十五"

期间累计完成6630.24亿元,是"

九五"

时期的2.45倍,年平均增长19.8%,比"

时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

2006-2007年完成投资6252.1亿元,年均增长34.5%。

投资建设对改变三秦大地落后面貌,推进陕西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陕西经济实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省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近年来已超过最终消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达56%,拉动全省GDP年均增长6.2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大幅提升,增强了经济建设的活力。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