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文档格式.docx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
优化建设布局,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
健全管护监督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
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
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
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
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
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
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
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
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制定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政策。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
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鼓励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4.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
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
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
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5.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
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
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需要,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
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改革试点。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
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5年努力使他们基本得到培训。
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
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农民。
总结各地经验,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7.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
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
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加强渔政渔港建设。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
8.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巩固农产品出口传统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化国内农业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全球布局,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稳定经贸关系。
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
强化边境管理,深入开展综合治理,打击农产品走私。
统筹制定和实施农业对外合作规划。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
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9.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