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9838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路径Word文档格式.doc

十年来银行业的改革及成效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银行业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革,开启了中国银行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银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银行业战略转型思考

  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从以下几个层面谈这其中的战略转型问题。

第一,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文化,第二,政府与银行的关系,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第四,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的发展战略。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文化

  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之前,银行业经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粗放式经营,政企不分、缺乏商业文化、缺乏资本观念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这导致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资产增长、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转型时期银行业的迅速扩张,造就了庞大的银行规模,但由于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经济转型成本,积聚了较大的风险,中国银行体庞大而虚弱、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低下、风险水平较高。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无论思想观念还是经营理念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基础并不牢固,一些陈旧的观念与意识不会随着改制上市而自动消失,在适当的环境下仍会旧病复发。

  此次金融危机过后,近年来的高速信贷扩张,使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银行不得不举起再融资大旗。

这种“信贷高速扩张——风险资产累积——再融资——再扩张”的发展模式很难说是健康的,中国银行业似乎又出现了粗放式发展的苗头。

现在,大家关注较多的是信贷快速扩张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带来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比如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

即使我们在过去几年中有大规模信贷的投放,现在也不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但它对中国银行业最大危害是,信用高速扩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型”的经营理念弱化,对银行审慎的信贷文化是一种挑战,尤其对银行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影响比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任何不理性、降低风险偏好的行为,都可能导致银行遭受巨大的打击。

金融机构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个体非理性极易扩散为集体非理性,最终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给整个银行业、金融业甚至整个经济体带来灾难。

2008-2011年银行业资产高速扩张(万亿

2009年开始信贷投放呈现爆发式增长(亿元)

四大行各项存款2011年3季度前后波动情况

 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理性、审慎的经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对于银行发展的指导意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未来经营中,要坚持科学发展,倡导规范、谨慎、理性的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的意识,注重发展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强调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平衡,真正树立起资本约束、价值导向、兼顾长远的科学发展观念。

  

(二)政府与银行的关系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打破政府、金融机构、工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局面,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工业企业和银行组成的“铁三角”看似浑然一体、协调合作、可以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然而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蕴藏着风险,这就如同一艘不设隔离封闭仓的通体轮船,一处漏水就可能导致整个船只沉没。

国际上,日本战后政府主导下的工业与金融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失败例证。

1989年,随着日本股市和地产泡沫的破灭,企业大量倒闭并拖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令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年之久的衰退。

金融机构不是政府和工业的提款机,健康有序的金融体系是促进一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而要想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惟有让金融机构成为盈利性的独立的商业主体。

改革就是要针对旧体制的要害,打破三位一体格局,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将金融机构改造为具有独立性和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商业机构。

  然而近年来,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出现了重塑。

  由于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银行信贷则是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依然有强烈的动力去引导和鼓励银行加大在本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动机、对发展速度的过度偏好及区域间的增长竞赛,地方政府行为的“公司化”是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博弈加剧的根源之一。

一些银行对于政府信用存在过度信任,在放贷中将当地政府认可度作为重要因素,忽视了对偿还能力的关注。

  新时期的地方政府干预现象具体表现为:

泛滥的银政战略合作,即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与各家银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但并无任何实质性约束;

变相的激励引导,即各地金融办对各家银行的考评、奖励;

各地财政以贷定存等;

良莠不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隐晦的政治诱惑,即分行领导退休后的政治生命延续。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

  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以存贷款为主体。

现在,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2011年末仍然高达50.97%。

第二,商业银行仍然以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要赢利模式,中间业务发展滞后,非利息收入占比低。

这几年银行“冲时点”现象很厉害,在年末的时候总资产在时点存款冲击上导致总资产规模短时期迅速扩大,拉低了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

  尽管中国这么多来一直在强调改变经营结构,改变收益结构,但其过程非常困难,成效也非常有限。

目前,我国仍是“银行主导型”的融资体系,社会融资结构不均衡。

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达113.29万亿元,占金融业总资产的93.7%。

中国非金融机构的总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占比始终高于75%,是主要的融资来源。

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功能在这样的框架下很难发展起来。

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上市银行均值)

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建立均衡、合理的社会融资结构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合理分散信用风险,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高效的融资平台。

从微观角度看,当前商业银行应转变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型,形成多元、稳定、均衡的收益增长格局;

同时,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加强资本管理,实现从资本消耗向资本集约型发展转变。

图6:

2010年以来主要金融机构贷存比变动(%)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市银行均值)

 (四)银行业经营空间的发展策略

  银行业经营空间的发展策略,其中一方面是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微型经营。

  首先是国际化经营方面。

  无论从资产结构还是收入结构而言,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仍然是以国内业务为主的本土银行。

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中国银行虽然境外资产占比较高(如图9所示),但是如果把其历史上形成的港澳业务剔除,就和其他银行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图9:

2011年四大行境外资产占比

2011年四大行境外利润占比

少数有能力的大型银行适度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之一。

金融竞争力尤其是银行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较强的国家一般都有强大的银行来支撑。

  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国际金融空间,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未来10-20年,中国国际化地位不断提升,应该拥有1-2家国际化大银行,如今日之花旗、汇丰。

  并非所有国际上优秀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银行,中国大型银行在空间布局上应选择不同的战略。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个是选择发达的金融中心;

二是内生式的成长路径,即先设一个代表处,过五年、八年再设一个分行。

这两个特征使得中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在很多国际金融中心还依然是一个边缘化的机构。

未来中国大型银行国际扩展的路径选择应是内生成长和外源成长并存,兼并收购和机构新设并举,并在区域选择上关注成长性良好的发展中经济体。

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并且交易后的整合,能否形成战略协同是并购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

并购是一个战场,而不是铺满玫瑰的花园,中国的大型银行进行并购试水时需谨慎前行。

其次是微型金融方面。

  导致小微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在每一轮经济周期中,小微企业都会遭遇融资困难加大、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因素。

信贷紧缩时期,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在信贷资源的争夺上有更强的话语权,导致小微企业资金可获得性降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越是紧缩时期,小微企业现金流越是紧张,对银行资金的需求被放大。

  微型金融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农村地区的农户经营。

微型金融服务可分为存款、汇款、小额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与融资服务两大类。

大型银行在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技术优势,例如农业银行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已经覆盖了很多地方的农村,使农民可以在当地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基本金融服务。

而对于融资服务,以大银行为主的微型金融供给模式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主要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微金融机构,依靠大银行满足众多小企业的需求就比较困难,因此发展微型金融是破除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

  发展小微金融机构面临两个困难。

从内部看,是小微金融机构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架构问题;

从外部看,金融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

银监会在县级以下区域并没有机构设置,而小微金融机构多在县域经营,对监管的有效性提出挑战。

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微型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

注:

[1]本文是作者在“2012•中国金融四十人年会暨‘市场经济改革再出发’专题研讨会”平行论坛之银行专场“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转型”上的主题演讲,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未经作者审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