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9822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演进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a文章编号:

1006-723x(2014)02-0005-05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拓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内涵,不断探索、实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形成、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

  一、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以及“左”的思想的干扰和破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其缓慢,“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少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后不久,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滞后于经济建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这些消极丑恶的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一个关口。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改革开放出现偏差,多次郑重强调要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在狠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狠抓精神文明的建设。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致祝词,指出:

“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的任务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p208)这篇祝词成为新时期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纲领。

1982年4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制改革”“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和“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

[2](p403)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

”[3](p205)我们说,尽管当时党的文件还没有提出所谓“总体布局”的概念,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其实已经从战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实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二大报告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标志着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中,政治文明也是不能缺失的。

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p1173)。

”这是我们党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布局”的概念。

我们把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简明概括为:

“一个中心”和“三个坚定不移”。

应该说,“一个中心”和“三个坚定不移”包含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里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1997年7月,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至此,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现端倪。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指出: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5](p200)“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全部内涵统一整合为系统的文明形态。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上升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的高度。

[6](p2416)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7]。

这标志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

  二、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反复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这里的“全面”,在当时主要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但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全面进步”越来越多地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提了出来。

“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提法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目标任务,还要有社会方面的目标任务;

不仅要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要求,还要提出社会文明的建设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比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等等。

总之,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

为了巩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伊始,就高度重视社会建设。

2003年1月8日,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注重解决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

”[8](p123)为此,他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农村社会建设的力度。

此后,胡锦涛多次强调,要按照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

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地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003年10月2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8](p464)这里的“五个统筹”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时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同时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进行全面部署。

应该说,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进行全面部署,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极具现实性和战略性。

这一任务的确立,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了新的进一步的思考。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做出全面部署,是我们党主动地、自觉地防止和化解各种困扰及风险的高超智慧,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追求、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005年2月,胡锦涛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9]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就是讨论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强调指出: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瓶颈,破除体制障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0]这是我们党的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是我们党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标志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

  三、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对于“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十七大首次从“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有机统一。

这表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全确立。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特别是中央做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重大决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