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447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x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答:

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答:

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答:

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

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

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

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

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

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

答:

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

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答:

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

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何谓肠肝循环?

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

答:

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产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答:

抑制,对硫磷的代谢物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酶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答:

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

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答:

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

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有那些类型?

答: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6.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

答:

研究外源化学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通过比较来预测新化学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安全限量范围。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烃基,分子饱和度,卤素取代,羟基,酸基和酯基,胺,

构型,有机磷化学物的结构与毒性。

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状况,染毒条件和环境因素等。

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

答: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膜损伤,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与生物大分子结合,选择性细胞致死,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1.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为什么?

答:

选择合适的试验动物对于得到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具有正要的意义。

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的正确选择:

物种,品系,微生物控制,个体

2.1.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答:

了解受试外援化学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溶解度,挥发度,PH值等理化性质。

3.1.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

答:

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染毒。

1.简述几种常用的检测LD50的方法。

答:

霍恩氏法,简化寇氏法,直接回归法。

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

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不能反映化学物的全面急性毒性特征,如致死剂量范围,引起死亡的时间快慢,引起急性非死亡毒性的剂量,中毒靶器官,毒作用的可恢复性等。

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答:

中毒症状,体重,食物利用率,实验室检查,病理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异性指标

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

答:

亚慢性可参考急性毒性的有关参数,如以急性毒性的阔剂量为亚慢性实验的最高剂量,或以受试物LD50的1/20-1/5为最高剂量。

慢性可以选择亚慢性的NOAEL或其1/5-1/2为最高剂量,1/50-

1/10为中剂量组,1/100为低剂量组。

1.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实验三者在实验设计方面有何区别和内在联系?

答:

区别,剂量大小不同,观察指标不同,观察时间不同,选择动物不同。

联系,染毒途径相同,剂量分组相同,

1.简述DNA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

答:

DNA损伤修复机制关系到生物体清楚大部分因环境因素诱导儿产生的DNA损伤,有些损伤不能被修复或被错误修复,可固定称为突变。

突变的产生不仅与DNA受损的情况有关,DNA损伤修也是决定突变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

1.致突变试验根据其终点反应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

基因突变实验,染色体损伤实验,非整倍体实验,DNA损伤实验。

4..试述化学致癌物分类

答:

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无机致癌物。

5..化学致癌机制有哪几种学说?

答:

亲电子剂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多阶段学说,癌基因学说等

6..发育毒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

胚胎毒性,母体毒性。

1.研究致畸性为什么要同时考虑胚胎毒性和母体毒性?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胚胎毒性与母体毒性均指环境化学物对整个生殖繁殖过程的毒性作用,使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靶部位的具体表现。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

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

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

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

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

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

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

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

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

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

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

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

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试验观察:

给受试药物后至少应观察2周,根据毒性反应的具体特点可适当延长。

对每只动物均应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各种毒性反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

给受试药物当天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以后可每天一次。

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皮肤、粘膜、毛色、眼睛、呼吸、循环、自主及中枢神经系统行为表现等。

动物死亡时间的记录要准确。

给受试药物前、给受试药物后1周、动物死亡及试验结束时应称取动物的体重。

所有动物包括死亡或处死的动物均应进行尸检,尸检异常的器官应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固定剂量试验法所获得的结果,参考下表标准进行评价。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1环境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合物:

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5生物转运:

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只要有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

其在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

(1)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受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影响)和滤过作用(环境化

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驱动力为渗透压);

(2)特殊转运:

主动运输、异化扩散、吞噬和胞饮。

8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次还可以同过静脉注射染毒。

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从可使某些化学我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呼吸道吸收:

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大小。

皮肤:

化学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水分配系数、角质层的厚度;动物的种属;温度及血流量;角质层损伤因子。

9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分布:

在化学物分布的开始阶段,血液供应愈丰富的器官,分布的化学物愈多,其起始浓度愈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的分布越来越受到化学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影响,形成再分布过程。

10、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

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1、生物转化:

环境化学物在生物机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2、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实质:

第一阶段(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使分子上出现一个急性基团,使其易容于水,并可进行结合反应;第二阶段(第二相反应,结合):

化学物经过结合反应,排

除体外。

13、竞争性抑制:

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14、最小有作用剂量:

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集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剂量。

15、效应和反应:

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所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6、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分别表示外源化合物的剂量大小不同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的之间的关系,和外源化和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7、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

主要类型有:

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曲线。

18、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1)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