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8328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探讨Word下载.docx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上升到30%,呈逐年上升趋势。

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

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和治疗。

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表明:

1998年初,在一次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有程度不等的障碍,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北京大学近十年因心理障碍休、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的人数的1/3左右,而精神症患者占到该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人数的60%以上。

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

我国大学生中16.O%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曾经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增加也让人触目惊心,绝大多数犯罪行为也并非人们想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独人群才会出现的“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大学适应问题

大学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由此引发的一些心理压力。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所引发的焦虑

由于环境改变所造成了一系列不适心理,大学生的这种不适应心理,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现困惑、茫然和偏激。

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在遇到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的失落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因此失去兴趣,不愿学习。

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

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

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阅历,校园中的大学生面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抑郁、孤寂的心理,因而出现了一些人际关系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自卑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低,缺乏安全感,常常自惭形秽。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缺乏自信,时常会想到“别人会怎样看我?

”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容易从他人的言行中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评价。

还有一部分心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为凡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为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则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出现,以此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将社交圈子限制得很小。

2.孤僻和冷漠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

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

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

3.情绪冲动

冲动是伴随着强烈不满、必须马上发泄出来的情绪状态。

人在冲动状态下,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力降低,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大学生血气方刚,精力旺盛、个性鲜明,对于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常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去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为人际关系蒙上了阴影。

4.恐惧

这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一是害羞,二是胆怯。

有的担心学业不佳,害怕考试失败;

有的担心能力不高,害怕被别人瞧不起。

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他们常常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特别在人多或有异性的场合下,会显得极度紧张,有的说话僵硬结巴,有的语无伦次、断断续续,还有学生说不出话。

由此使这些学生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害怕与别人交往,回避集体活动,严重的导致社交恐惧症。

(三)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青年阶段或多或少的开始考虑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这带来了因感情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大学生在生活中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因此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以及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课程。

大学生还不明白责任感对于恋爱的重要性,因为大学生还未面对就业、婚姻、购房、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压力。

这些压力是成年人恋爱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

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爱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会带来很严重的心理困扰。

另外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和友谊的问题上表现得还不成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2.友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

在一项涉及大学生生活事件的问卷中,50%的大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不知道,情感始终与大学生活相始相终,“想说爱你并不件很容易的事”“谁为我憔悴?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在情感的边缘,很多学生在徘徊着。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的与友谊失之交臂。

友情是人情感的重要方面,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值得珍惜,大学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相聚在一起是很难得的,但是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很好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误会,往往会使友谊不经意地溜走。

3.亲情问题

近年来,反映大学生与家人关系疏远的文章非常常见,很多学生的反映是:

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跟他们联系是源于实质性问题:

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联系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歉疚,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

与此相反,恋人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多,电话短信越来越频繁,一位学生在发出数十张贺卡后,人们并没有从他开出的“账单”上发现给父母的。

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

”感慨,对父母给予的关心、爱护,不少大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能够理解家长良苦用心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四)就业问题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

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

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4.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

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

①追求公平的偏执。

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

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

5.就业心态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过度焦虑与急躁,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3、攀比与嫉妒4、抑郁与逆反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五)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如家庭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由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等等。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宏观层面

1.社会现实的影响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社会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培养、锻炼青年人成长的“大熔炉”,同时又是十分纷繁杂乱、无奇不有的综合体,青年学生投身既可以成材,亦可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

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花花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和诱惑,同时也充满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