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848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10天适应训练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

这说明(  )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唐宋时期商业发展,使得城市功能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B项“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应排除。

D项说法本身错误,应排除。

C。

3.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

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

苏轼感叹说:

“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

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材料体现了北宋(  )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解答】A.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官员的意见得到了君主接受,反映了矛盾并不是很尖锐。

B.宋朝监察官员对皇帝和大臣们提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获罪,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有更多的自律和反省意识。

C.材料与理学的主张无关。

D.材料的侧重点是监察官员并没有因此而获罪,并不是说他们监察的效果比较好。

B。

4.现存于河北定州的元代清真寺汉文碑记《重建礼拜寺记》认为:

伊斯兰教奉行的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席、朋友之信与儒家五伦;

伊斯兰教的真主与儒经中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与儒家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见解(  )

A.显示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高度融合

B.有助于穆斯林群众与汉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C.印证了元代中国开放、平等的包容性文化

D.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伊斯兰教奉行的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席、朋友之信与儒家五伦;

伊斯兰教的真主与儒经中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与儒家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没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高度融合,故A项正确。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高度融合并不能说明穆斯林群众与汉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故B项错误。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高度融合并不能印证了元代中国开放、平等的包容性文化,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高度融合,不能说明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

A。

5.洋务运动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李鸿章1887年与美国人合办的华美银行被朝廷喝止,政府没有钱只能加捐加税。

而日本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发行信用货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这表明洋务运动(  )

A.清政府没有充分重视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缺乏近代金融体系支撑

C.外国侵略加剧阻碍洋务运动发展

D.社会矛盾加剧不利于工业化

【解答】由材料“洋务运动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没有钱只能加捐加税”,可见洋务运动缺乏近代金融体系支撑,故B正确;

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得到洋务派的重视,排除A;

材料与外国侵略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

6.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

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之所以吸收了自由、民主、人权思想,但又没有个体自由而只有群体自由,是因为当时他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民族危机,所以就忽视了个体的自由,而强调了群体的自由,故C项正确。

A项与题意相反,应排除。

20世纪初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当时处于民国时期,梁启超这时逐渐转向革命思想,因此BD两项不符合梁启超思想史实,应排除。

7.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

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女英雄;

花木兰,是抗击柔然的民族女英雄;

桃花扇,总结明亡经验,这些作品在抗战期间的出现旨在,传播国家民族观念,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C符合题意。

A与材料所述相反,排除。

B“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材料只是显示了这几部作品的出现,没有体现戏剧的大众化,D不正确。

8.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

A.物质生活B.科学精神C.自由权利D.理性价值

【解答】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这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9.汉字传入日本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官方文字在使用。

明治维新时,日本大举引进西学,围绕汉字出现存废之争。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

该建议的直接动机是(  )

A.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

B.意图孤立打压中国

C.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D.控制日本人的思想

【解答】材料“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表示美国希望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便于西方国家通晓日语,进而控制日本人的思想,故D正确;

A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日本是否使用汉字与孤立中国与否无关,故B错误。

10.如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画《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

A.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

B.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

C.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

D.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漫画家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漫画作品。

尤其是在18世纪90年代革命的浪潮已愈演愈烈,局势逐渐失控之后,英国漫画家以调侃和嘲讽的态度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变化做了无情的嘲弄,呼吁英国国民要看清现实,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做出冲动的行为。

漫画中法国直接被表现为赤裸的“战争的诅咒”,英国是“和平的祝福”。

法国人的瘦骨嶙峋和国内的凋敝景象反衬了英国当时的富足与安定。

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故B正确;

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1.据统计,1938-1953年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印刷了三百零一次,共四千两百八十万册,被译成了六十七种语言,印数最多的是俄文版。

这一现象是(  )

A.政治体制的产物B.史学繁荣的标志

C.国际斗争的需要D.社会主义的胜利

【解答】A.《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就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重点讲述的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过程,进行多次印刷,而最多的是俄文版,说明主要是在苏联境内传播,这是典型的政治体制影响的结果。

B.材料只是反映了苏共的党史历程,不能体现出史学的繁荣。

C.从材料的信息看不出国际斗争的特点。

D.社会主义胜利应该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12.如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B.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D.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解答】由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可知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故A正确;

材料是饼状图而非柱状图,无法体现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排除B;

材料只是反映贸易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无关,排除C;

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7 

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

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

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

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

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

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

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解答】

(1)从材料可以看出,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还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国际组织的产生,适应了国际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国际外交的重要舞台。

(2)从材料可以看出,冷战时期,中美之间的对抗,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中美关系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中国进一步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这些都影响到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趋利避害,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世界性联系的加强;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意义:

适应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

(2)第一阶段:

冷战;

中美对抗;

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方针。

第二阶段: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文化大革命。

第三阶段: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