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847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模拟检测一声光部分文档格式.docx

2.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到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有一种特征,叫人想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不同人说话的声音不同,这种特性就是音色.

3.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C.光速和声速一样大

D.光的传播速度是3×

108m/s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和光速不同;

光只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

108m/s.

B

4.如图1-1所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  )

A.40°

 40°

B.40°

 50°

C.50°

D.50°

入射角为5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50°

.

D

图1-1

 

图1-2

5.光线A射到平面镜的O点上,反射光线在墙上出现一个光斑Q,如图1-2所示,保持平面镜和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慢慢减小入射角,则墙上光斑Q的位置为(  )

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

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

当入射角减小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所以反射光线会向上移动.

A

6.“五四”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我们拍毕业照,列好队后,他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

A.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

B.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伸

C.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

D.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伸

要使像变小,物距要增大,所以照相机向后移,同时要减小像距,所以镜头向后伸.

7.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8.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B.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空间增大的感觉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直线传播;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光的折射现象.

9.在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B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C、D是光的反射现象.

10.如图1-3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较远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成缩小实像,然后只将蜡烛向透镜逐渐移近,那么(  )

图1-3

A.光屏上出现等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实像

D.透过凸透镜可能会看到放大的像

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不调节光屏位置,即使有像光屏也不一定能承接.

11.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白上衣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蓝裙子吸收红光,无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所以呈现黑色.

12.图1-4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图1-4

A.图甲和图丙B.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D.图乙和图丁

近视眼是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面,要用凹透镜矫正.

13.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2009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近视眼要用凹透镜矫正;

人看到水中的鱼是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题,每空2分,共18分)

14.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    不同;

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的     不同;

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     不同.

响度 音调 音色

15.图1-5中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    是噪声的波形.判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5

从振动角度分析,噪声是物体无规律振动产生的;

乐音是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

乙 噪声的振动没有规律

16.晶晶站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当她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平面镜中像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反射 不变

17.小芳同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她首先按图1-6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

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图1-6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的移动方向与实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当物体放在A点时,物距减小,像会变大,像距拉长,所以光屏应远离凸透镜.

上 右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8题

(1)图2分,

(2)图3分,19题6分,共11分)

18.

(1)如图1-7所示,两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2)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出图1-8中的发光点.

图1-7

图1-8

如图1-9所示

图1-9

19.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如图1-10所示的光路图.

图1-10

如图1-11所示

图1-11

四、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图1-12

20.如图1-12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一 高 振动的快慢(或频率)

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同学们讨论设计了如图1-13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面镜子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一个画有角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黏结起来的,可绕接缝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

图1-13

(2)先使E、F两块纸板成为同一平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到从镜面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方向    (填“相同”或“不同”).

(3)使入射角变大,发现反射角也随着   .

(4)把纸板F向后折,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5)在此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一是    ;

二是             .

(4)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不能理解成反射光线不存在,只是没有用光屏承接而已.

(2)不同 (3)变大 (4)不能 (5)承接光路 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2.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图1-14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1-14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

    ;

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②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3)从实验的目的、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4)从方格纸的方格分析,有方格可以直接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4)方格纸 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答出更容易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亦可)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图1-15

(1)如图1-15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上/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

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左/右)移.

(1)凸透镜和实像的移动方向相同,要使像向下运动,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烛焰向上移动.

(2)15cm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烛焰远离凸透镜时,像会变小,像距变短,所以将光屏向左移动.(3)因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前加近视眼镜后像距变大,物距应变大,所以蜡烛向左移动才能看到清晰的实像.

(1)下 

(2)放大 左 (3)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