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804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骨科临床检查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即记录为:

(伸)135°

(屈),活动范围135°

(图4-2-1)。

(三)关节活动度测量顺序

关节活动度测量时,均应先测量主动活动度,再测量被动活动度,当主、被动活动度一致时,则记录为主、被动活动一致,如肘关节伸0°

,则记录肘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为:

(伸)===135°

(屈);

当肘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不一致时,应分别记录。

如肘关节主动活动为:

-10°

(伸)===90°

(屈),而被动活动为:

(伸)===120°

(屈)。

(四)关节过伸

当关节出现过伸活动,应采用在过伸度数前加“+”号表示过伸。

如肘关节过伸5°

,则记录为:

+5°

(五)关节屈曲受限

关节伸直功能受限,不能达到中立位0°

时,应在缺失度数前加“-”号表示伸直差的度数;

伸直差的度数即屈曲的实际度数。

如肘关节伸差30°

,屈曲100°

,应记录为:

-30°

(伸)===100°

(六)关节强直

关节强直时,只用一个数字记录即强直位的度数。

如肘关节伸直位强直,则记录为0°

强直;

如肘关节屈曲60°

位强直,则记录为肘关节屈曲60°

位强直。

(七)各关节的中立位(0°

1、肩关节上肢自然下垂、靠近躯干,亦可为上臂贴近胸壁,屈肘90°

,前臂伸向前方。

测量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及外展。

2、肘关节为肘关节伸直成一条直线。

测量过伸、屈曲。

3、前臂(上下尺挠关节)上臂贴胸壁,屈肘90°

,拇指向上。

测量旋前及旋后。

4、腕关节手掌向下,手与前臂成一直线。

测量臂伸、掌屈、桡偏、尺偏。

5、拇指拇指伸直并列于第二指,测量掌拇关节的过伸与屈曲和拇腕掌关节的外展和内收,并测量拇腕掌关节及拇掌关节的对掌动作和对指。

6、第二至第五指为伸直位,测量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过伸和屈曲。

以中指为中心,测量第二、第四及第二指外展。

7、脊柱直立,颈向上伸直,两眼平视,下颌内收。

测量屈、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

8、髋关节仰卧位,腰椎不要过分前凸(离床不超过2cm),两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肢自然伸直且垂直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髌骨向上。

测量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俯卧位测量过伸。

另一中立位为仰卧屈髋、屈膝90°

,测量内旋、外旋。

9、膝关节大腿与小腿成一直线,测量过伸及屈曲。

另一中立位为坐位屈膝90°

,脚趾向前,测量小腿外旋及内旋。

10、踝关节足纵轴与小腿呈90°

,测量背伸与跖屈。

11、足脚尖向前方,足趾与足底在同一水平线面。

测量跗间关节的内翻,以及跖趾关节或趾间关节的背伸和跖屈。

(八)四肢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

1、肩关节肩关节主要活动范围为前屈0°

~90°

,后伸0°

~45°

,内收0°

~40°

,外展0°

,上举90°

,内旋0°

~80°

,外旋0°

~30°

在测量外展角度时应注意固定肩胛骨(图4-2-2,3,4)。

2、肘关节肘关节主要活动为屈伸活动,其活动范围为0°

(伸)~140°

(屈)(图4-2-5)。

 

3、前臂旋转活动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为旋前0°

,旋后0°

(图4-2-6)。

4、腕关节腕关节活动为屈腕0°

,伸腕0°

~70°

,桡偏0°

,尺偏30°

(图4-2-7,8)。

5、髋关节髋关节主要活动范围为外展0°

~60°

,屈髋0°

(膝关节伸直位时),0°

~140°

(膝关节屈曲经肘),后伸0°

~15°

~50°

(图4-2-9,10)。

6、膝关节膝关节注意活动为伸膝0°

,膝过伸15°

,屈膝0°

~145°

(图4-2-11,12)。

7、踝关节踝关节主要活动范围为踝背屈0°

,跖屈0°

(图4-2-13,14)。

(九)脊柱的活动范围和记录方法

脊柱的运动是多关节的联合运动,不容易确定测量角度的中心点,其活动范围一般只需大概估计。

其运动方向有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

可记录为:

1.颈椎的活动范围和记录方法(图4-2-15~17)

2.腰椎的活动范围和记录方法(图4-2-18~21)

二、关节运动的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关节运动范围,首先应了解关节的正常运动范围,还应注意因人、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及锻炼程度而异。

最好是与健侧肢体作对比测量。

2、先查主动运动,后查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范围是指患者通过自己主动活动肢体完成的活动范围,被动运动范围是指医生通过活动患者的肢体来检查肢体活动范围。

如果主动运动正常,说明被动运动也将正常。

3、如果主动运动异常,则应进一步检查其被动运动。

注意关节内外障碍的鉴别。

主动运动异常,被动运动正常时,说明病变不在关节内,可能为神经、肌肉等关节外疾患;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均受限制,说明病变可能在关节内或其周围软组织内。

4、注意排除相邻关节的互相影响及互相补偿。

如髋关节运动限制时,可由腰部各关节代偿;

膝关节挛缩时,可继发髋关节屈曲挛缩。

另外,也应注意排除疼痛、疤痕、衣着过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5、记录关节运动应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关节的名称及左右;

关节强硬、强直或挛缩的位置;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范围;

运动方向。

6、关节功能的正确估价,要以关节的有效运动为准则。

如肘关节活动异常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介于0°

之间,一种是介于90°

~130°

之间,虽然两者活动度均为40°

,但后者肘关节功能却比前者好很多。

肢体的测量

肢体测量是骨科临床检查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肢体长度和周径的测量。

测量前要向患者解释并取得患者配合,测量过程中肢体的摆放、角度要左右对称处于中立位。

左右两侧对比测量,周径要测量肢体两侧肢体对称部位。

准确的测量不仅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治疗前后效果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节肢体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测量方法

1、比拟法取肢体的对称点,比较其高低,可以了解肢体有无长短上的差别。

比拟法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在年幼的儿童中,用皮尺测量可能因不合作而遇到困难。

①大腿和小腿的测量方法为:

儿童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足掌平置在检查桌上,比较两膝盖的高低(图5-1-1~3)。

②上臂长短的比拟法:

两上臂紧贴胸壁,肘关节屈曲,比较鹰嘴突的高低。

③前臂长短的比拟法:

双手合掌,两前臂并拢,肘部支撑于桌上,比较尺骨茎突和手指尖的高低。

2、皮尺测量法测量以前先定出测量标志(5-1-4).在测量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①测量前要观察有无先、后天性的畸形;

②两侧肢体必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进行测量,常是以健肢仿效患肢的姿势;

③两侧肢体的长度应作对比;

④采用恒定的骨性标志点;

⑤定点要准确。

二、测量内容

1、下肢总长度的测量测量者用食指尖从大腿根部由下而上触摸髂前上棘,当指尖最初接触骨突的一点用钢笔做一记号。

其次用食指尖触摸内踝尖端,亦作一记号。

用皮尺测量髂前上棘与内踝指尖的距离,此为下肢的总长度(图5-1-5)。

大腿长度:

测量大粗隆至膝关节外侧间隙之间的距离(图5-1-6).小腿长度:

测量膝关节外侧间隙至外踝之间的距离;

亦可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之间的距离(图5-1-7)。

2、上肢总长度的测量测量肩峰至中指尖端之间的距离(图5-1-8).上臂长度:

测量肩峰至鹰嘴突之间的距离。

前臂长度:

测量鹰嘴突至尺骨茎突之间的距离。

3、下肢长短的差别下肢长短的差别可有实际上的差别、形式上的差别以及实际和形式同时存在的差别。

(1)实际上的长短:

分段测量大腿及小腿的长度,若发现两侧有长短差别,说明股骨或胫骨确实有长短差别,引起此类长短差别常由于骨骺生长速度不等所致,如损伤、结核或脊髓灰质炎,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肢骨骺的生长。

由于下肢关节脱位能影响下肢的总长度,故亦属实际上的缩短。

此种情况以髋关节结核引起的病理性脱位最多见。

下肢骨折对位不良,为下肢实际长度差别的又一原因。

(2)形式上的长短:

如关节挛缩、强直或僵硬于畸形位,在站立时就发生两下肢长短的差别,可是两侧大腿和小腿的实际长度仍相等。

引起下肢形式上缩短常见的畸形以髋关节屈曲、内收畸形最多。

若髋关节强直或僵硬于外展位,在站立时则发生形式上的增长,即患侧下肢显得较长。

膝关节屈曲畸形与踝关节马蹄畸形,亦能引起下肢形式上的差别。

第二节肢体周径的测量

测量肢体周径常用以了解肌肉的萎缩程度及观察患肢肿胀的增减。

测量周径应选定两下肢相同水平肌肉饱满之处作比较。

通常测量大腿时,皮尺放在髌骨上方10-15厘米处;

测量小腿时,皮尺放在髌骨下方10厘米处(图5-2-1)。

由于骨科患者大部分都有关节功能障碍及骨骼异常的情况,所以肢体长度和周径的测量是骨科检查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七章肌张力和肌力的测定

肌张力是在正常、清醒、安静状态下,肌肉本身保持一定程度的固有的紧张度。

它是维持人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肌力是指肌肉主动运动的力量、幅度和速度,通过测定肌力可以检查肌肉发育情况和神经损伤的定位,对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和预后也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节测定方法

肌张力在临床上分为:

①静止性肌张力,是指在静止状态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

②姿势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然不见肌肉的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均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站立时的姿势和身体的稳定,这叫姿势性肌张力。

如果身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姿势性肌张力也会反射性的调整,以保证姿势的稳定和平衡。

③运动性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运动中的张力,它是保证肢体运动的连续性和平衡性(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的增高或减低,注意根据触及肌肉的硬度和关节运动运动时的阻力来判断。

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正常的粗隆变得平坦;

触诊时,肌肉正常的弹性变得松弛;

肌腹的移动幅度也增大;

肢体作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

关节运动的范围较生理状态扩大,出现伸屈过度现象。

肌张力降低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小脑病变、肌病及先天性肌无力症等。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静止状态下肌肉触诊有明显的坚硬感,甚至可见肌腱明显的隆起于皮下,往往伴有明显的体位改变甚至肢体挛缩、变形。

肢体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可以感到有明显的阻抗感。

肌张力明显增高分痉挛性或强制性两种。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体束损害,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

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下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

被动运动患者肌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