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407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

(1)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2)北宋:

兵权收归中央,抽编禁军;

行政权上,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牵制;

财政权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意义: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

A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相权。

B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C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加强

(1)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宋朝(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职权与唐朝的尚书省和宋朝的中书门下相同)

3.选官制:

(1)汉代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

武则天首创弄举和殿试。

作用是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

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

(2)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

办理西北军务。

特点:

有官无吏、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意义:

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及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1)建立条件:

分为政治、经济、地理和思想

城邦特点: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公民条件:

祖籍本邦;

拥有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

成年男子。

(2)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

内容:

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废除债务奴隶制。

梭伦改革意义: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3)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

划定10个地区部落;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改革意义: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4)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鼎盛)

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为公民担任公职和参政发工资,发观剧津贴

(5)实质:

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当家作主(少数人的民主)。

(6)影响:

2.罗马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保留一些野蛮习惯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分类:

公民法和万民法

公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

(公元3世纪时,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3)罗马法作用: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缓和社会矛盾,维系帝国的统治。

②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施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益。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20年代,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①内阁与首相关系: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与议会关系:

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辞职,或者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③首相: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2.美国联邦制--1787年宪法:

(1)背景:

独立战争后的邦联无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无法维护国家利益;

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共和思想影响。

(2)内容:

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各州有一定自治权。

意义是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3)实行三权分立:

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握立法权;

--总统(元首、军、政首脑)掌握行政权,选民间接选举产生,4年一届;

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但须参议院批准。

(4)评价:

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体现一定民主精神;

存在不足(允许奴隶制、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1)内容:

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

总统由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总统命令须经部长副署。

(2)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

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解散议会;

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产生)组成;

实行联邦制。

(2)评价: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第10、12课)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南京条约》

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半殖民半封建进一步加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

2.《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协定关税。

1843年在《南京条约》附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居留等特权。

(2)影响: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京;

十口通商;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军舰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俄国在此其间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4.《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

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加深。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5.《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

自然灾害;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

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起义;

1853年定都天京;

1856年上半年经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秋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运动后期提拔领导人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