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976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

问题

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少儿比重过大,经济资源环境压力大,教育、就业,住房等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

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

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

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

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1)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条件和原因

流向

特点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1、从欧洲到美洲

2、从非洲到美洲

3、从亚洲到美洲、东南亚

如:

中国人到美国、东南亚秘鲁、非洲、澳大利亚

日本人到美国、巴西、秘鲁

印度人到美洲、非洲、大洋州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从已开发区到未开发区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原因

经济生产发展不平衡

从北非、东欧、西亚、拉美到西欧

从拉美到北美

从东南亚到西亚、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工人增加。

2)国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

日本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

巴西向西德国向南,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

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

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

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迁入地: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综合环境

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

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

方向:

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

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

1、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流量大。

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

2、目的:

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

3、人口迁移方向: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从山区到平原

4、人口迁移原因:

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

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湟水谷底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运转

赣州

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

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

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