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经济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经济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经济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013·
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
A项材料信息中为体现;
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3.(2013·
山西模拟)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B
【解析】B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4.(2013·
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
5.(2013·
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ABCD
【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
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
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
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
6.(2013·
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应属于政治现象,而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应是经济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
故选D项。
7.(2013·
浙江名校联考)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
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8.(2013·
梅州质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
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9.(2013·
盐城调研)《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0.(2013•山西模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
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
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11.(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解析】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12.(2013·
临沂期中模拟)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唐朝的经济政策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D项。
13.(2013·
宿迁调研)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
“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B.冶金C.纺纱D.织锦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
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
14.(2013·
湖北名校调研)据史载:
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
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
ABC项无法直接得出。
15.(2013·
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①正确。
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②不正确。
③与图表信息不符。
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④正确。
因此选D。
16.(2013·
洛阳模拟)《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
材料大意:
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
17.(2013•乌鲁木齐模拟)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
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18.(2013·
济南模拟)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
19.(2013·
苏北四市模拟)《汉书·
贡禹传》载:
“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
,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理解能力。
汉官名,主作皇帝冠服。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做皇帝的冠服。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人数多,耗资大。
故选C。
20.(2013·
深圳调研)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据此可知()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农民编织的棉花制品“紫花布”,在外国受到欢迎。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9世纪30年代。
A项说法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当时英国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劳动,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劳动,材料没有体现这种生产方式。
C项正确,“紫花布”的风靡,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安徽模拟)西汉御史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