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交友之道Word下载.docx
《孔子的交友之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交友之道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
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来源,那么在它的发展方面,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如果问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处呢?
你立刻就会发现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自己为什么觉得欣赏孔子?
这可以从《论语·
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
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这没有问题,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话: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
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
这种价值观几个人能做得到?
我们一般朋友送礼,一块祭肉,朋友说,哎呀,我也不喜欢吃肉,反正理由很多,但是送车马的话,说实话有的就会双膝发软,腿都会跪下,这是一般的价值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特例呢?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朋友的情谊胜过财物,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
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
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你不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吗?
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我们这边看做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像这些故事在论语里还有不少,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和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
他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对朋友特别豪爽,我们也顺便提一下,因为子路的志向是车马衣裘,子路愿意把他的车他的马他的棉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用,弄坏了都没有遗憾,这是不简单的。
(子路像)我活到这个年纪,只见过半个子路,什么叫半个子路呢?
你向他借车他借给你,你给他开坏了,他非常遗憾。
哪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子路呢?
把朋友的情感看得这么重,财物根本是身外之物。
他就是受到孔子的启发,引导,才能有这么一种作为。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交朋友第一个来说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你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
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
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
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
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讲的是这个,而不是说过了三天后一看,哎呀,你怎么整形了!
换了一个人……不是这样。
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所以我前面先举几个孔子本身和他的朋友交往的例子,来说明他对朋友这一伦,五伦之一,所采取的方法,那么接着我们就要谈交友的原则了,想交到好朋友,需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我们小时候念论语念到一句话想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吗?
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
学而第一》),老师翻译过来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呢?
发现一个不如自己的朋友,孔子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他就找比他好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说我也念过这句话,不理我,那怎么办呢?
没有人可以交朋友了,只好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这种解释了,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
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也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第二个是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字幕:
善导好好的引导),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越走越远,可能。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
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这个要考虑进去。
那么第三个就是选择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字幕: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
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
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
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真正的中行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有一段话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孔子很喜欢和学生谈志向,现在我们做老师的最怕和学生谈志向,你一问学生有什么志向,他就说你要听真话还是假话,一般写作文的时候都写得很好,小时候女生都当护士,像南丁格尔,帮助别人,男生都当消防队员,到处救火。
年纪越小,志向越大,年纪越大,志向越小,这个时候实在是不容易。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孔子和学生有关志向的讨论,有一次他有四个学生在身边: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
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
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
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
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
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你看后面那段描述: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
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什么的都是念了书当官,为国家服务,很好,他那个志向呢?
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
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
因为他的志向配合:
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
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
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配合起来以后,感觉到生命的喜悦,这就是孔子的志向。
人活在世上,如果把志向定在外在的成就上,那么很抱歉,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条件,有没有人提拔你,那个机会不见得会出现的,这样的人会怀才不遇一辈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相反你把志向放在自己身上,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快乐,这不是人生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至于有机会出来做官,那我照样做的快乐,做官是每天上班的事情,下班之后还是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
所以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当时教书的情况,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他们的教室大概不太大),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这人,有时候,一得意忘形就会露出马脚,为什么呢?
曾点真的做得到吗?
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
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
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
所以不能乱笑的,这笑一下,也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的,像释迦牟尼拈花,谁在笑?
迦叶一个人在笑,几百个几千个人都不知道拈花在做什么,迦叶一笑,释迦牟尼就说我有无上的法门,就教给迦叶了。
其实说实在的,迦叶真的知道自己在笑什么吗?
现在这变成公案了。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
孔子说,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
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
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举这一段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