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628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文档格式.docx

证属真阳不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茯苓四逆汤加味:

茯苓30g,炮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5g,高丽参12g。

用法:

浓煎,少量频服。

复诊:

服药1剂,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喘减轻,烦躁止,脉搏96次/分。

继服上方15剂,诸症减轻,调治而愈,能参加轻微活动。

点评:

关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心脏三病的论治,周氏认为该三病均具有“实不受攻,虚不受补”之共同点,强调“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尝谓:

“心脏三病到后期的共同病机以心、肺、脾、肾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为本,邪气有余为标,形成本虚标实之疾。

温阳祛邪,方可收功。

”对于冠心病常用通阳化浊法,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风心病多用温阳化饮、补虚散寒法,多用木防己汤加减;

肺心病用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法,多用己椒苈黄丸治之,且常于3方中加入附子温肾助阳。

如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之危症,必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

常用茯苓30g,附子15g,干姜12g,党参15g,炙甘草12g,桂枝30g处治,己成套路。

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附子为温肾阳之主药,两药合用,一温一通,每能收效。

心悸者重用桂枝、茯苓、炙甘草;

脉迟酌加麻黄、细辛;

脉细数者重用参、附,酌加五味子、麦冬;

脉结或代者重用炙甘草。

2.亡阳烦躁——茯苓四逆汤故友段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

症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

家属诉:

初起微烦头疼,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

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拟方如下:

茯苓30g,高丽参30g,炮附子30g,炮干姜30g,甘草30g,急煎服之。

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中医杂志,1965

(1),下同)。

原按:

烦躁证,病因颇多,治法各异,有邪在表而烦躁者,治宜清热解表;

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治宜苦寒清下;

此例烦躁,年高体弱,正气素亏,真阳衰败,加之久病误服寒凉泻下,伐其肾阳,败其脾胃,正虚阳亡,则大汗出;

汗出多则不仅亡阳,亦亡其阴,阴阳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

真阳欲绝,无阳鼓血脉运行,脾胃衰败,不能生血,则脉细欲绝。

盖神发于阳而根于阴,阴精者,神之宅也。

故阳气升,阴精不足以济上阳之亢则烦;

阴气降,阴虚无阳以济之,阳根欲脱,则躁。

本例微阳飞走,本根欲断,故生烦躁。

仲景说: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故用此方回阳固正。

阳壮正复,腠理固密,其汗自止。

用此方而不用四逆者,以四逆为回阳抑阴之剂,无补虚之功。

不用四逆加人参汤者,以兼有烦躁欲死之证,故以茯苓为君,补脾以止烦。

恐药轻不能挽垂绝之阳,故以大剂频频饮之,疗效颇速。

3.亡阳——茯苓四逆汤李某,女35岁,农民。

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

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

面色晄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沟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厥逆,六脉欲绝。

拟方:

茯苓30g,炮附子15g,党参15g,干姜15g,甘草15g。

此方2日内连服7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继服20余剂而愈。

外感之病,本应解表。

但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辛凉解散、苦寒泻下均不宜用。

若误用之则伐其脾胃,败其肾阳,必至阴阳俱亡,精神离散,变成坏证。

本证前医愈治愈重的原因即在于此。

此时急宜温肾中之阳,培土固正、燥脾去湿而温中,庶可挽回。

服后果获良效。

4.虚寒眼病——茯苓四逆汤姬某,女,45岁。

乳子年余,月经淋沥不断,经量过多。

继发眼疾,目昏,视物不清,剧烈疼痛,特来求治:

眼目红肿,内有白翳,其泪满眼,睁目则下流,剧烈疼痛,头晕目眩,面色青黑,舌白多津,精神萎靡,肢节困痛,腰痛如折,腹痛如绞,四肢欠温,六脉沉弦。

分析本案,经血过多,淋沥不断,经血下注,血不充目而致病。

脾统血而肝藏血,木气不达,土虚失统,则经血陷流;

阳虚不能温运四肢则厥逆;

腰为肾之府,肾寒失温则腰疼;

眼目红肿,内有白翳,睁眼即流水,此为阳虚不能温阳化气,证属虚寒,宜温肾阳、补脾胃、疏肝木、止血补荣。

处方:

茯苓30g,桂枝15g,炮附子15g,干姜15g,何首乌15g,白芍15g,甘草15g,党参15g。

服药2剂,痛止,月经恢复正常,改服苓桂术甘汤加白芍、首乌、丹皮,4剂翳消病愈。

周氏曾说:

“我30年前治疗眼疾多用清热泻火滋阴之剂,以为眼疾全为阳热之证,而无虚寒之理,后治眼疾,一遇虚寒,多治不愈。

“清·

黄元御说:

“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雾露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昔时周氏阅《黄氏医书八种》,见其创用乌肝汤(即茯苓四逆汤加白芍、桂枝、首乌)治疗眼疾,即合书不观,以为眼疾全为阳热之证。

而无虚寒之理也。

后治眼疾,一遇虚寒证,多治不愈。

又细阅黄氏方书,细审其理,才知前者之非。

自此以后,治疗眼疾,若辨证为虚寒者,每用茯苓四逆汤加减治之,疗效确为满意,本案即为例证。

《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曾收周氏另一虚寒眼疾案,亦用茯苓四逆汤加首乌、白芍而愈,可互参。

5.癫狂——茯苓四逆汤加龙骨、牡蛎李某,女,41岁。

因和爱人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骂譬日夜不休,经医用大剂大黄、芒硝泻下,转为沉默痴呆,舌白多津,语无伦次,心悸易惊,头痛失眠,时喜时悲,四肢厥冷,六脉沉微。

茯苓30g,党参15g,炮附子15g,干姜15g,甘草12g,牡蛎30g,龙骨15g。

服3剂后,神志清醒,头疼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10余剂而愈。

癫狂之病,多属实热之证,病机多为气郁痰火,治疗多以镇心安神、涤痰清热、解郁散结等法。

但周氏认为:

“癫狂之疾,属热证者有之,属寒者亦为常见。

”缘于脾气不伸,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正阳不足,运化无权,以致浊阴填塞于上,亦能发病,故每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汗出遗尿等阳虚证,治疗即以温肾补土,助阳扶正;

水邪痰饮伏留,故以茯苓渗湿利水,水邪去尽,神志自清。

本案即为例证。

周氏常用茯苓四逆汤为基本方,若痰盛者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陈皮、半夏治之。

语无伦次,时悲时喜者加代赭石、磁石潜阳安神;

气短声微加黄芪,汗出不止加白芍,并用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曾收周氏另一癫狂案,亦用茯苓四逆汤加龙牡、术桂而愈,可互参。

6.泄泻——茯苓四逆汤加赤石脂、肉桂、砂仁李某,女,22岁。

久有下利病史,经常腹疼肠鸣,大便日4-5次,状若清谷而少臭,食后腹胀,经常少腹发凉疼痛,腰疼如折,面色青黑,精神极惫,舌白多津,眼睑经常水肿如卧蚕状,四肢常厥冷,身有微热,反欲增衣,月经淋沥,白带多,六脉沉细。

茯苓30g,炮附子21g,干姜15g,甘草12g,赤石脂30g,肉桂9g,砂仁9g。

连服20余剂而愈。

此病由于久泻,伤及肾阳,脾湿下陷。

肾阳衰败,则四肢常冷;

阳不足而不能腐熟水谷,则下利淡薄无臭,状若清谷;

水湿内停,阳不化气而出现水肿;

虚阳外脱,故有微热,而反近衣;

正弱不能固,则经血淋沥;

湿邪郁滞,而为白带。

初用四逆汤以温阳抑阴,服后即愈,停药又发,此正气虚极,故改用茯苓四逆汤大补元阳,兼固正气。

因其肠滑下利不止,故加赤石脂以固涩,肉桂、砂仁以燥脾健胃而壮阳。

7.三阴疟疾——茯苓四逆汤马某,82岁,住城关旭光社。

久患疟疾,触邪而发,六脉沉弦,寒热往来,发作有时。

发则高热谵语,胸满闷而疼,曾用大柴胡汤治疗,服后下利虚脱,急请抢救。

症见:

虚脱,倒卧于地,面色脱落,下利黑屎满身,牙关紧闭,不能言语,仅有微息,六脉沉微欲绝,四肢厥逆,拟方:

茯苓30g,炮附子24g,炮干姜15g,人参15g,甘草15g,急煎服之。

1剂,泻止足温,能言气壮,六脉来复,继服3剂,疟疾亦随之而愈。

《内经》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真气内守,病安从来。

”高龄患疟,感邪即发,标为热象,本为内虚,误服泻下,必伐其正。

肾中真阳飞走,脾败下利,正虚阳亡,则厥逆脉绝,已现虚脱之象。

茯苓四逆汤壮肾阳、补脾胃,阳气来复,正气壮盛,正复而邪自去,故疟亦随之而愈。

以上7案,均用茯苓四逆汤为主治之,周氏善用本方,其体会如下:

茯苓四逆汤主治,仲景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而分析其组成,却包括了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干附子汤3个方剂的药物。

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的功能,主治少阴病厥逆,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腹疼吐利,脉沉等症,乃阳虚阴盛阳亡之证,故急以姜、附回阳。

此方比四逆汤多茯苓、人参2味,茯苓能补脾渗水利湿,人参补益气血。

四逆汤纯为回阳。

本方兼以固正。

干姜附子汤治疗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之证,乃汗、下后阳虚阴盛,势急而病轻,故仅用姜、附2味,不用甘草,扶阳以抑阴。

茯苓四逆证,虽亦发于汗、下之后,但阳虚而正亦虚,势缓病重,故用大剂复方,扶阳以补正。

四逆加人参汤比茯苓四逆仅少茯苓1味,主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之证,本方为阳亡正亦虚而设,故加人参以固正。

阳虚者由于寒盛;

正虚者源于脾弱。

寒则多为水邪克火,脾弱多为水湿不化,故茯苓四逆以茯苓为君,伐水补脾而利湿。

其力较以上3方为缓,而具有3方之总合作用,并有利水去湿之功,临床运用范围较上3方为广,具体有3点体会:

(1)茯苓四逆汤温肾而燥湿,补虚而回阳,凡眼疾、下利、疟疾等病,只要具有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症侯者均可用茯苓四逆汤,温肾而燥湿,补阳而固正。

(2)病有轻重之不同,证有缓急之别,故在用药上也必须灵活加减,方能切中病机。

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人参以固正、茯苓以去烦;

阳亡正虚的虚脱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正;

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

癫狂后期,病转虚寒,可加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

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首乌以补血疏肝;

若外感久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桂枝、柴胡以疏利去邪等。

(3)周氏平生喜用温剂,尤常用附子、干姜2药,对某些重症,每能应手取效。

附子辛温,通行十二经,《神农本草经》列附子为下品;

干姜燥烈,最易耗伤津液。

但若用于寒证,切中病机,病虽危急,每收立竿见影之效。

若辨证不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治热以热,就不可避免要发生副作用。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四逆汤加党参、黄芪、当归、乳香、没药、红花徐某,男,57岁。

1969年4月12日就诊。

1967年因严冬涉水,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左下肢发凉、麻木,跛行,疼痛,色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