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533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系统要求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不燃。

【活性反应】

反应性极强,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反应。

腐蚀性极强。

【健康危害】

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中毒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刺激、支气管炎、肺炎,重者发生肺水肿。

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反射性窒息。

职业接触限值:

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

2。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或采用露天设置,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作业现场应设置氟化氢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

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的,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宜采用隔离式、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避免产生酸雾。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

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

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应及时处理。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打开氢氟酸容器时,确定工作区通风良好且无火花或引火源存在,避免让释出的蒸气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并有随时可以用于灭火及处理泄漏的紧急应变装置。

一旦发生物品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土灭火,切忌水流冲击物品。

(2)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3)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

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包装要求密封。

氢氟酸若留存时间长,则因少量水分的作用而发生聚合,生成黑褐色的聚合物。

由于聚合是放热反应,且有自动催化作用,有时会突然爆炸,为此,储存时要特别小心,贮存时间不宜太长,并注意添加稳定剂。

(2)氢氟酸储存区设置围堰,地面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配备倒装罐或储液池。

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3)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4)定期检查氢氟酸的储罐、槽车、阀门和泵等,防止泄漏。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耐腐蚀材料的盖密封。

运输车辆应符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运输车辆进入厂区,保持安全车速。

(3)氢氟酸搬运人员必须注意防护,按规定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搬运时,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监卸监装;

夜晚或光线不足时、雨天不宜搬运。

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搬运时,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还应有遮雨等相关措施;

严禁在搬运时吸烟。

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泡沫灭火。

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酸碱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石(Ca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隔离与疏散距离:

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500m;

大量泄漏,初始隔离300m,下风向疏散白天1700m、夜晚3600m。

危险化学品(氨)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

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吸入可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20℃、891kPa下即可液化,并放出大量的热。

液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的系数很大。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分子量为17.03,熔点-77.7℃,沸点-33.5℃,气体密度0.7708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9,相对密度(水=1)0.7(-33℃),临界压力11.40MPa,临界温度132.5℃,饱和蒸气压1013kPa(26℃),爆炸极限15%~30.2%(体积比),自燃温度630℃,最大爆炸压力0.580MPa。

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极易燃,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氨中毒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肺炎,重度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和心搏停止。

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20;

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

30。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氨气的车间及贮氨场所应设置氨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应至少配备两套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等防护器具。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止冻伤。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

(1)严禁利用氨气管道做电焊接地线。

严禁用铁器敲击管道与阀体,以免引起火花。

(2)在含氨气环境中作业应采用以下防护措施:

——根据不同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氨气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并落实人员管理,使氨气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处于备用状态;

——作业环境应设立风向标;

——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

——进行检修和抢修作业时,应携带氨气检测仪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3)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专用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2)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罐远离火种、热源。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液氨气瓶应放置在距工作场地至少5m以外的地方,并且通风良好。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的氨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

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

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

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

防止直射。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

运输途中远离火种,不准在有明火地点或人多地段停车,停车时要有人看管。

发生泄漏或火灾时要把车开到安全地方进行灭火或堵漏。

(4)输送氨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

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氨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

在已敷设的氨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氨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

氨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的规定。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

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液体泄漏物。

用醋酸或其它稀酸中和。

也可以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同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

如果钢瓶发生泄漏,无法封堵时可浸入水中。

储罐区最好设水或稀酸喷洒设施。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200m;

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