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最后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8、交通网连结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计算公式如下:
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
E为边的数量;
V为顶点的数量)
9、通达度:
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如下式:
Ai=∑Dij(求和i从1到n;
Ai为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Dij为顶点i到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
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式如下:
D=∑∑Dij(求和i从1到n,j从1到n)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1、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知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
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P61)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大或者运输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其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有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附:
杜能农业区位论使用方法:
“孤立化”方法,排除其他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壤肥力、河流等的干扰,之探讨一个要素(即据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配置与距离城市距离的远近。
四、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他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P65)
(二)缺陷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1.德国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2.大规模的地域间人口移动;
3.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现象极为显著
目的:
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二、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费用的节约)。
一般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
如运费、劳动力等。
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a.原料、燃料费;
b.劳动力成本;
c.运费
3.特殊因子:
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
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
a.集聚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
b.分散因子:
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
(二)理论前提
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这三种假定条件下,理论分成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假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
2.第二阶段:
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它使运费指向论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最小时的区位);
3.第三阶段:
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发生偏移
(三)理论重点
1.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是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区位基本原理(从原料及最终产品重量考虑):
(1)工业原料的量性质和质a.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分:
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b.按局地原料在生产时发生的重量转换状况分:
纯原料、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原料重量+1
(2)最小运费原理
A.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论:
a.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b.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c.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一般区位法则:
a.原料指数>
1(或区位重量>
2)时,工业区位在原料地(例如:
钢铁业、水泥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等);
b.原料指数<
1(或区位重量<
2)时,工业区位在消费地(啤酒酿造业、酱油制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等);
c.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时,工业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机械制造工业等)
B.
(1)在生产工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消费地不在一起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
P71
(2)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多边形,即形区位多边.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
“范力农构架”:
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运费最小点应是区位三角形的重力中心
(3)综合等费用线:
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图形P72)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是导致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指的是生产每单位重量产品所需的工资,主要反映在地区间的差异上)
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
即在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分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占主导地位。
(临界等费用线——运费增加的与劳动力成本减少的相等)
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力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去我的指向强(劳动力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的两个条件:
a.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衡量;
b.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韦伯认为:
1.运输工具的改善会降低运费率,劳动力成本的指向将变强;
2.机械化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劳动系数,导致在劳动供给地布局的工业会因运费的作用转向消费地)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的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中,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
集聚的分类:
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
是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偶然集聚:
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三、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
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动向基本上是由大都市想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日本二战后,在”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工业集聚带。
其原因有二:
一是这一集聚带接近日本国内消费地;
二是这些工业的原料几乎百分之百的依赖进口,大的港口成为原料供给地(即原料运费最小化),形成了由“运费指向”和向“原料供给地集聚”的“偶然集聚。
”
四、理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最小费用区位原则为之后的许多学者理论的基础;
3.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指向理论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五、理论的局限
(一)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
现实中运费率往往是不相同的,不是理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
交通网以及运输路线随地形条件、运输方式不同而造成运费的不同;
(二)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
(三)工厂经营有两种:
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
生计性经营一般是小规模,往往不太考虑生产成本的场所差异,一般不会意识到最小成本,也就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的影响;
企业性经营一般是大规模,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四)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选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工厂经营者获取最适区位信息有差异,且各厂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这些都影响区位的选择;
(五)技术进步导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下降或替代性材料的使用,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
技术进步使得产品质量、体积减少,交通手段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小;
(六)交通发达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使得工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加大,更多的工厂区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