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407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讲解Word格式.docx

而配电网潮流计算作为DMS的高级应用软件之一,更是整个问题研究和分析的基础。

二.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

2.1前推回代法计算原理

前推回代法已知配电网的始端电压和末端负荷,以馈线为基本计算单位。

最初假设全网电压都为额定电压,根据负荷功率由末端向始端逐段推算,仅计算各元件中的功率损耗而不计算节点电压,求得各支路上的电流和功率损耗,并据此获得始端功率,这是回代过程;

再根据给定的始端电压和求得的始端功率,由始端向末端逐段推算电压降落,求得各节点电压,这是前推过程。

如此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各个节点的功率偏差满足允许条件为止。

图2-1所示的网络结构即为典型的辐射状配电网结构。

10

5

7

9

图2-1辐射状配电系统

首先要搜索节点关系,确定拓扑结构表。

为了配合算法和避免复杂的网络编号,采用以下原始数据输入结构,不用形成节点导纳矩阵,就可以自动搜索节点关系,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节点结构体:

{节点号 节点有功 节点无功}

支路结构体:

{支路首端节点号支路末端节点号支路电阻支路电抗}

根据线路首末节点,就可以确定每个节点连接的节点及其关系,从而可以形成整体的树状的关系结构。

为了形成层次关系,确定节点计算顺序,要利用网络拓扑结构,经过多次按层遍历的广度优先搜索,形成层次关系,确定前推后代潮流算法的节点计算顺序。

具体方法如下:

搜索末梢节点作为第一层节点;

搜索末梢节点的父节点作为第二层节点;

继续搜索第二层节点的父节点作为第三层节点,这样反的搜索下去,直到搜索到某层节点的父节点全部是根节点时停止搜索;

删除在后面层次中有重复的前面层次中的节点,形成真正的层次关系,确定潮流计算的节点顺序。

前推回代法基于支路电流进行,首先假定各节点的电压幅值为1,幅角为0,具体计算步骤为:

1)从第一层节点开始,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求支路上的电流:

(2-1)

式中,是节点j的功率,是节点j的电压。

2)从第二层开始逐层计算非末梢节点的注入电流,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应等于(3-1)式与该节点流出电流之和:

(2-2)

3)由步骤1)和2)可求出所有支路的支电流,再利用已知的根节点电压,从根节点向后顺次求得各个负荷节点的电压

(2-3)

其中i为父节点,j为子节点,Z为i、j间支路的阻抗。

4)计算各节点的电压幅值修正量:

(2-4)

5)计算节点电压修正量的最大值;

6)判别收敛条件:

(2-5)

其中k为迭代次数,若最大电压修正量小于阈值,则跳出循环,输出电压计算结果;

否则重复步骤

(1)~(6),直到满足(3-5)式的条件为止。

7)在得到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后,就可以计算线路潮流S:

(2-6)

总之,(2-1)~(2-3)式为一组递归方程,对树进行前向遍历,从树的末梢节点出发,利用已知的负荷功率,逐一计算(2-1)~(2-2)式,即可求得根节点处的电流,再从根节点出发,对树进行后向遍历,用(2-3)式可求各节点电压。

这样就完成一次前推后代的计算,迭代重复进行,直至满足收敛标准为止。

2.2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

要看懂前推回代法计算程序,报告叙述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

绘制计算流程框图。

确定前推回代支路次序(广度优先,或深度优先),编写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

进行潮流计算。

下列为节点配电网结构图及系统支路参数和系统负荷参数表。

图2-2节点配电网结构图

表1系统支路参数

支路

R(Ω.)

X(Ω.)

B/2(TK)(S)

1~2

3.367

3.685

0.0

2~3

2.356

2.541

3~4

1.145

1.28

4~5

4.524

5.04

2~6

0.856

1.14

6~7

2.745

2.965

2~8

3.743

4.251

8~9

2.237

2.756

3~10

4.14

4.696

3~11

1.328

1.763

11~12

2.436

2.866

4~13

3.521

3.966

表2系统负荷参数

节点编号

节点类型

节点初始电压(kV)

Pi(MVA)

Qi(MVA)

1

根节点

10.4

2

中间节点

10.0

0.0342

0.0301

3

0.0693

0.0642

4

0.0845

0.0763

叶节点

0.0295

0.0261

6

0.0474

0.0409

0.1176

0.0957

8

0.0946

0.0857

0.0916

0.0859

0.0271

0.0229

11

0.0696

0.0643

12

0.0676

0.0579

13

0.0298

0.0242

2.3主程序清单:

[PQ,FT,RX]=case113();

%调用数据文件

NN=size(PQ,1);

%节点数

NB=size(FT,1);

%支路数数

V=PQ(:

1);

%V初始电压相量

maxd=1

k=1

whilemaxd>

0.0001

PQ2=PQ;

%每一次迭代各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相同

PL=0.0;

fori=1:

NB

kf=FT(i,1);

%前推始节点号

kt=FT(i,2);

%前推终节点号

x=(PQ2(kf,2)^2+PQ2(kf,3)^2)/V(kf)/V(kf);

%计算沿线电流平方A

PQ1(i,1)=PQ2(kf,2)+RX(i,1)*x;

%计算支路首端有功/MWRX(i,1)~R

PQ1(i,2)=PQ2(kf,3)+RX(i,2)*x;

%计算沿支路的无功损耗/MvarRX(i,2)~X

PQ2(kt,2)=PQ2(kt,2)+PQ1(i,1);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P单位MW

PQ2(kt,3)=PQ2(kt,3)+PQ1(i,2);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Q单位Mvar

PL=PL+RX(i,1)*x;

end

angle

(1)=0.0;

fori=NB:

-1:

kf=FT(i,2);

%回代始节点号

kt=FT(i,1);

%回代终节点号

dv1=(PQ1(i,1)*RX(i,1)+PQ1(i,2)*RX(i,2))/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纵分量dv1

dv2=(PQ1(i,1)*RX(i,2)-PQ1(i,2)*RX(i,1))/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横分量dv2

V2(kt)=sqrt((V(kf)-dv1)^2+dv2^2);

%计算支路末端电压/kV

angle(kt)=angle(kf)+atand(dv2/(V(kf)-dv1));

%计算支路

maxd=abs(V2

(2)-V

(2));

V2

(1)=V

(1);

fori=3:

1:

NN

ifabs(V2(i)-V(i))>

maxd;

maxd=abs(V2(i)-V(i));

end

maxd

k=k+1

PQ1%潮流分布即支路首端潮流MVA

V=V2%节点电压模计算结果kV

angle%节点电压角度计算结果单位度

PL%网损单位MW

clear

2.4输入文件清单:

function[PQ,FT,RX]=case113()

PQ=[

%节点电压有功无功

10.400

10.00.03420.0301

10.00.06930.0642

10.00.08450.0763

10.00.02950.0261

10.00.04740.0409

10.00.11760.0957

10.00.09460.0857

10.00.09160.0859

10.00.02710.0229

10.00.06960.0643

10.00.06760.0579

10.00.02980.0242

];

FT=[

%首端末端

103

54

134

43

1211

113

76

62

98

82

32

21

RX=[

%RX

4.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