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2重点讲义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成唯识论直解2重点讲义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直解2重点讲义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识中有清净的种子也有污染的种子,唯识学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第八识中的污染种子,使第八识转变为完全清净的识。
故而何时制伏污染的现行,何时断除污染的种子,本章也有专论。
由于第八识的概念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本论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论证。
论证分为两部分。
一是引用大乘经和小乘经中关于第八识的直接或间接的说法,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二是对第八识的存在从理论上提出了十种证明,而其论证的原则是“圣言量”,即以佛经的说法为准。
论证的过程一般是先提出佛经中有关说法,然后进行论述,指出如果没有第八识,则这些说法不能成立。
第一节第八识综述
一、第八识的主体与种子
1第八识的主体性状
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而未广辩能变三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
论曰: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1,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2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3,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4,藏初5过重,是故偏说。
【今译】虽然已经简略地说了三类能变识的名称,但还未详细辨析三类能变识的性状。
且说第一能变识,它的性状如何呢?
颂云:
“第一能变识即阿赖耶识,
也称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它的〔认取对象〕‘执受’和‘处’
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凡夫都难以知道;
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
〔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
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
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
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
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
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
论云:
第一能变识〔即第八识〕,大乘与小乘都称之为阿赖耶识,因为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含义。
即此识与一切有漏事物相互作为缘,众生将它执着为内在的自我。
这些特点就显示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自身性状,因为它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
第八识的自身性状,形态虽然很多,但藏识的名称在证果时最先舍弃,且执藏的作用过失最重,所以偏重藏的含义而说第八识为阿赖耶识。
【注释】1阿赖耶:
意思是藏。
阿赖耶识或藏识,是第八识众多名称中的一个重要名称。
2“杂染”:
“染”,指烦恼;
“杂染”,则指包括善、恶、无记一切性质的事物,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总称。
3自相:
即自身性状。
4分位:
即表现形态。
5初:
《藏要》作“识”,《观心法要》作“初”,而《述记》释此句时,也说了“最初舍”与“过失重”二义,故本书从《观心法要》。
【评析】此处以下是论述第八识的性状,此处论述阿赖耶识的自相。
“相”,在唯识学中有时与“性”通用,此处的“相”,既指性质,也指表现状况。
所以,“自相”,即自身性状,或特性。
第八识的自相表现在阿赖耶识的名称中。
第八识有众多的名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名称:
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
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其中,能藏和所藏是相对成立的。
阿赖耶识能保持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就此种情况来说,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
另一方面,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所熏”和“所依”,即有漏事物在阿赖耶识中熏成自己的种子,并以此识为根本依托对象,就此种情况来说,有漏事物是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
这就是论中所说的“与杂染互为缘”。
最后,阿赖耶识始终被第七识执着为内在自我的本体,这是其执藏的含义。
由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生起一切事物,而一切事物在现行活动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成了自己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即自相。
阿赖耶识的性状除自相外,还有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与因相(作为因的性状)。
三相中,自相是总体,果相与因相是自相的两侧面,自相包含果相与因相,或者说自相就表现为果相与因相。
下文将对果相和因相详加论述。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1善、不善业异熟果2故,说名异熟。
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
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
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今译】这第一能变识,是由能引导众生生于三界、六道、四生的种种善业与不善业所引生的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识。
离开这异熟识,众生的寿命、各类众生的共性等始终连续的殊胜的异熟果,就不可能有。
这异熟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果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果的性状虽有许多形态许多种类,但异熟果的含义最宽并且不用于表示其它事物,所以偏重这些特点而称此识为异熟识。
这第一能变识能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使之不丧失,所以称为一切种识。
离开这一切种识,要想再找到其它的东西能普遍地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就不可能找到了。
这一切种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因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因的性状虽有许多种类,保持种子是它与前七识的不同之处,所以偏重这一特点而称此识为一切种识。
第一能变识的主体性状虽然很多,但简略地说只有这样三种性状。
【注释】1界、趣、生:
即三界、五趣、四生,详见第一章注。
2异熟果:
指由先前世的善恶业所感招的、作为报应的后世的果。
【评析】此处论述第八识的果相与因相。
根据果相说,第八识也称异熟识。
所谓异熟,早期译为果报,玄奘译为异熟,指根据过去善恶业而得的总报(指果报的总体状况,如是生而为人,还是为畜生等),不同于别报(指果报的具体状况,如人的贫富、智愚等),别报只是异熟生。
具体地说,第八识是异熟,前六识是异熟生。
异熟有三种含义:
一是异时熟,即由因至果必隔世而成熟。
二是变异熟,即由因至果必经变异而成熟。
如造杀业而堕地狱,地狱果报成熟时,杀业已变异而不存在,此众生已不能再造杀业而是纯受苦。
所以杀业变异消失而地狱报成熟。
三是异类熟,即果报与业因的性质属不同类型,业因有善、恶、无记性,而果报只是无记性。
在这三种含义中,唯识学取第三种含义。
第八识的果相有“多位多种”。
“多位”指三位或五位。
三位:
一是我爱执藏位,此位的对象包括凡夫、二乘有学、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二是善恶业果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以上众生再加二乘的无学和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即除佛之外的一切众生。
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
三是相续执持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从凡夫到佛,从无穷的过去到无尽的未来,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
五位则指凡夫位,二乘有学位,二乘无学位,菩萨位,如来位。
“多种”指四果或三果。
四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
三果是上述四果除士用果。
第八识的果相,用异熟识表示最为恰当,因为上述诸位中,善恶业果位可包括我爱执藏位,二乘有学位可归入凡夫位,所以阿赖耶识可以归入异熟识,故而异熟识这一名称的范围最宽。
此外,上述四果中,异熟果外的其余三果可通用于其它事物,异熟果则只能表示第八识,这是其“不共”的意义。
根据这些特点,第八识被称为异熟识。
根据因相看,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识,因为第八识能保持各种事物的种子,这是其余识所不具有的功能。
第八识的因相也有多种,在六因中,第八识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四种因。
2种子的含义
一切种相,应更分别。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诸有漏1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
‘二十二根2,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
’”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
异性相依,如眼等识。
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今译】对一切种识的性状,应作进一步分析。
这里究竟是什么东西称作种子?
这就是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自果的各种功能。
种子〔即功能〕与第八识及所生的果,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因为第八识是主体,种子是功用;
种子是因,所生是果;
理应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种子与上述二者虽然既非同一也不相异,但种子是具有实体的存在,〔能作为生起一切事物的真实原因;
而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四种现象中的生,虽与所生的事物非一非异,但它们是没有实体的〕假象性存在,如同虚无,不具有因缘的性质。
〔责难:
〕“〔生这种现象与所生事物不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与种子不一样,但〕种子与一切事物既然非同一非相异,那它们应该象瓶等物体,是假象性的存在而非具有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真如〔与一切事物也是非同一非相异,〕也应是假象的存在,而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就没有真胜义谛了。
但一切种子,只是依据世俗谛说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与真如不同。
种子虽然依赖第八识的主体,但只是第八识的相分,而不是其它“三分”,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这种子相分作为认取对象。
一切有漏的种子与异熟识,它们的主体并无区别,性质也都属无记性;
但因为产生种子的因和种子所生的果都具有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也可说种子具有善等三性。
一切无漏种子,其主体并不就是异熟识的主体,由于其生起的因与所生的果都属善的性质,所以无漏种子只说是善性的。
〔问: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瑜伽师地论·
决择分》说:
‘二十二根,每一根都有异熟的种子,都是异熟生。
虽然二十二根的种子都称异熟,但不是无记性的,〔因为它们的主体不是异熟性的,〕只是所依托的识是异熟识,所以称异熟种子。
〔问:
“如果这样的话,它们虽不是无记性的,但依托的识是无记性的,那它们也应是无记性的。
”〕这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依托的关系,就象眼识等前六识与异熟识也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依托关系一样,〔但眼识等也是有善恶性的。
〕此外,无漏种子由于熏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