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3670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五次作业文档格式.docx

图2

二线性回归数据曲线

1启动Origin程序,将原始数据的两列数据填入表格的A、B列中

2选中数据,点Tools-linearFit,即可得相关数据和图,如图3,4,5所示

图3

图4

图5

 

三饱和蒸气压测定实验数据及作图

1启动Origin程序,将大气压、实验所得沸点温度及对应的真空度(压力差)数据填入表格的A、B、C列中,然后输入公式计算D列(蒸气压)的值,操作为左键点击选定D列,右键点击选择“SetColumnValu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计算公式“p大气-压力差”,本例为“767.65-col(C)”,如图6所示,点击“OK”完成D列值的设置。

按此方法依次输入公式“1000/(col(B)+273.15)”和“log(col(D))”设置E列和F列的值,所得结果如图7所示。

图6

图7

图8

2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作图:

点击菜单栏中的“Plot”,然后选择“Scatter”,弹出如图8所示对话框,在列表中选择所需列为X或Y,本例中以E列作为X,即选中E[Y]列,点击<

->

X键,F列作为Y,即选中F[Y]列,点击<

Y键,然后点击“OK”即给出散点图,如图9所示。

图9

3然后对所得散点图进行线性拟合,方法是左键点击“Analysis”选择“Fitlinear”,即得拟合的直线,并在右下端窗口给出了拟合后的线性方程,其斜率B、截距A以及相关性R等信息,如图10所示,将所得结果直接用Origin软件打印或点击菜单栏中“Edit”→“CopyPage”,然后粘贴到Word文档中打印。

图10

四二元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数据

1启动Origin程序,将正丙醇含量、所测的两组折射率数据填入表格的A、B、C列中,然后左键点击选定D列,右键点击选择“SetColumnValu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计算公式“(col(B)+col(C))/2”,点击“OK”完成D列值的设置,即求得两次折射率的平均值,如图11。

图11

2选中D列(Y),以D列对A列(X)作图,点击工具栏中的散点图快捷按钮,即给出所需散点图,如图12所示。

图12

3对所得散点进行拟合,方法是左键点击“Analysis”选择“Fitlinear”,即得拟合的直线,并在右下端窗口给出了拟合后的线性方程,其斜率B、截距A以及相关性R等信息,如图13所示

图13

4启动Origin程序,将实验所得沸点、对应的液相折射率及气相折射率数据分别输入表格的A、B、C列中,根据上述线性方程,用“SetColumnValues”设定D列和E列的值,本例中D列值设定公式为“(col(B)-1.35938)/0.000258874”,E列值设定公式为“(col(C)-1.35938)/0.000258874”,即得不同沸点及对应的液相/气相中正丙醇的组成,如图14所示。

图14

5新建一个Origin工作表,选择菜单栏“Column”中的“AddNewColumns”添加两列,并将C列设为X,方法是先鼠标左键选中C列,然后选择菜单栏“Column”中的“SetasX”,然后在A列中输入上步中所得液相正丙醇的组成,C列中输入上步中所得气相正丙醇的组成,在B列和D列中输入相应沸点,并将正丙醇组成为0(即纯乙醇)时的沸点78.5oC和正丙醇组成为100(即纯正丙醇)时的沸点97.4同时输入,结果如图15所示。

图15

6对所得两条曲线散点进行拟合,方法是分别选择图层1和图层2,左键点击菜单栏中的“Analysis”并选择“FitGaussian”或“FitSigmoldal”进行拟合,并调节好坐标轴将横坐标改成0~100,坐标轴标识分别为“正丙醇组成(%)”和“沸点(oC)”,完成相图,结果如图16所示。

图16

五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数据:

1启动Origin程序,将溶液浓度及压差原始数据输入表格中的A、B、C、D列中,然后选中E列,右键点击选择“SetColumnValu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计算公式“(col(B)+col(C)+col(D))/3”,点击“OK”完成E列值的设置,即得到平均压差,然后选中F列,右键点击选择“SetColumnValu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计算公式“col(E)*71.18/46.1”,其中46.1为水的平均压差,点击“OK”完成F列值的设置,即得到各浓度下的表面张力,结果如图17所示

图17

2将溶液浓度和表面张力拷贝至一个新的Origin工作表中,选中A、B两列,作散点图,结果如图18所示

图18

3对处于下降趋势的四个点进行线性拟合,方法是左键点击菜单栏中的“Analysis”,选择“Fitlinear”,即得拟合的直线,并在右下端窗口给出了拟合后的线性方程,其斜率B、截距A以及相关性R等信息,如图19所示,如果右下端窗口未显示相关信息,则点击菜单栏中“View”→“ResultsLog”即可显示,记录下所得线性方程式1。

图19

6击活处理水平线上的三点,方法是在该三点的任意一点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SetasActive”,然后按照第5步方法对该三点进行线性拟合,在右下端窗口给出了拟合后的线性方程,其斜率B、截距A以及相关性R等信息,如图20所示,记录下所得线性方程式2。

图20

7将所得线性方程1和线性方程2进行联立求解出两条直线的交点,所得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临界胶束浓度,交点纵坐标即为临界胶束浓度时所对应的表面张力。

8回到Graph2界面,调整两座标轴标度及标注,横坐标标注为“浓度(mol/L)”,纵坐标标注为“表面张力(mN/m)”,结果如图21所示。

图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