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口技》教学设计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技》教学设计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善:
善于,擅长。
者:
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会:
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
于:
介词,在。
厅事:
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
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
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但:
副词,只,仅。
寂然:
寂、寂静。
然,形容词词尾。
表示“……的样子”。
哗:
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
遥:
远。
巷:
胡同、里弄。
吠:
狗叫。
惊觉:
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
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既而:
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
啼:
放声哭。
亦:
副词,也。
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
絮絮:
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
当:
值,在。
是:
此,这。
叱:
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
以为,认为是。
妙绝:
“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
“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
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
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
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
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
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
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
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倾侧:
倾斜歪倒。
6.提问:
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
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
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
(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
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
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百千:
是虚词,极言其多。
作:
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奋”:
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
这里可译成“捋、挽”。
“走”:
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
“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
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
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
紧张救火的声响。
(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
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
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毕:
完全。
绝:
断,停止。
之:
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
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
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