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文件Word格式.docx
《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文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文件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二)项目的背景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中部,台湾海峡西岸,东北依省会福州市,西南与泉州市接壤,东南濒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
后海围垦位于莆田市东南端的兴化湾内,海堤堤线西起北高镇冲沁村的龟山,东至青屿头连接埭头镇潘宅村的尾厝山,海堤全长2537m,朝向为NE27°
/NW10.7°
,海堤保护面积3.03万亩,保护人口6.5万人,保护区内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是我市重要的万亩堤之一。
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该道路的建设,对提高垦区防灾减灾效果、完善垦区内交通状况、改善垦区内养殖条件、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测设情况
我院成立了由院副总工程作为项目技术指导的强有力设计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对道路现状以及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水系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并组织勘测人员进入工地,对沿线影响范围内的地形进行勘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广泛收集的资料,拟定设计工作大纲,院副总工程署组织各专业负责人进行方案协调,经过全院上下的一致努力,完成了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
本次设计内容包括:
防汛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等的设计。
(四)新技术采用及设备的运用情况
本项目时间紧,设计周期短,为了确保设计质量,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不断利用新技术进行优化,对防汛路路面结构、路基等重要工程进行论证。
本项目路线部分采用海地公路软件设计。
(五)方案设计主要结论
1、防汛路线路方案。
2、防汛路横断面方案。
3、防汛路路面结构推荐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
二、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防汛路现状评价
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现状路面为泥结石路面,路面凹凸不平,水毁严重,严重影响区内交通。
该道路的建设,对提高垦区防灾减灾效果、完善垦区内交通状况、改善垦区内养殖条件、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改造后的路线全长3681.404米,路基宽度4.5米。
(二)沿线(控制性)建筑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沿线道路左侧为垦区养殖及正在施工的福煤(后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风机建设工程,右侧为排水沟。
(三)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主导风向、风速等。
1、地形地貌
本工程地形起伏和缓,地势平坦,为滨海海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小于5m。
2、水文气象
(1)降水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干湿两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77mm,其年际间降雨量变化较大,1967年年降雨量仅为762.6mm,年内降雨时段分布不均,3~9月份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4%,其主要降雨类型有春雨、梅雨、台风雨三类。
春雨出现在2~4月,面广势均,雨量占全年的24.4%;
梅雨出现在5~6月,强度大,雨量占全年的34.9%;
7~9月为台风雨季,历时虽短,但带来台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降雨量占全年31.6%。
(2)风
受东亚季风区的影响,主导风向随季节的转换而变化。
风向主要以东北、东北偏北为主。
一般1~5月份常出现东北风,风力5~6级;
6~8月份多南风、西南风,风力7~9级;
9~12月份多东北风,风力8~10级;
台风出现在7~9月,风力10~11级,最大12级以上,最大风速达40米/秒以上,风向东北。
本工程位于莆田市沿海岸边,根据莆田市现有气象站的分布位置以及围垦工程所处的位置,拟采用秀屿区东峤镇前沁盐场气象站1955~2007年历年定时2分钟最大风速序列实测资料,进行频率分析,并统一换算为水面以上10m高程处自记10分钟的平均风速。
经计算本工程30年一遇的设计风速25.03m/s。
(3)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9.4~19.9°
C,年最低气温为0.7°
C。
月平均气温分布其特点从1月份开始温度逐步升高,到7月份达最高,随后逐月下降。
1月份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1.1°
C,最7月份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1°
C,气温年较差17°
(4)潮位
莆田沿海属规则半日潮型,即每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年高潮位一般出现在农历八月或九月,月高潮位有两次,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
每当台风登陆或影响本地沿海时,潮位将随着风力的增大而显著增高。
后海垦区位于兴化湾内,设计潮位拟采用东甲站潮位资料进行计算。
东甲站有1957年观测至今的历年最高潮位资料,据规范采用极值I型分布分析各频率设计高潮位,获得后海海堤工程潮位特征值如下:
历年最高潮位均值:
4.74m;
三十年一遇高潮位:
5.43m。
(四)工程地质资料
因本工程为旧路改造项目,现有的泥结石路面已运行多年,经勘察,未发现地基塌方、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地基等不良地质现象。
(五)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区域地震分析评价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的闽建设[2002]3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本工程所处的堤防等级为5级,所以可不进行抗震设计,即可不考虑砂土的液化问题和软土的震陷问题。
三、工程设计
(一)工程地点、范围、规模
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改造后的路线全长3681.404米,路基宽度4.5米。
1、设计标准与工程级别
根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2008)规定,防护区万亩以上定为3级,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比较重要的堤可提高至50年一遇;
万亩以下按20年一遇。
本工程所处防护区面积3.03万亩,防护区人口6.50万人,后海海堤设计防潮标准采用30年一遇。
本次后海垦区防汛路为垦区内交通通道,防汛路右侧为排涝渠,左侧为养殖场,考虑到该防汛路位于垦区内,其垦区外海侧为后海海堤,海堤现状堤身质量好,对垦区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本防汛路不考虑潮水破坏的可能性,只考虑是否满足右侧排涝渠的防洪要求,根据后海垦区设计资料,后海垦区内的排涝标准按5年一遇24小时排干设计,因此本防汛路的排涝标准也按5年一遇24小时排干设计。
因此防汛路所处堤防工程等别为Ⅴ级,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5级。
2、堤顶高程(路面高程)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本工程设计堤顶高程按5年一遇(P=20%)设计洪水位加上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
其风浪爬高、风壅水面高按规范中提供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经计算波浪爬高及风壅水面高总和均在0.3m以下,本设计拟统一采用0.3m。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的规定,安全超高可取为0.3m。
本工程的堤顶高程即为计算水面线高程加0.6m。
根据后海垦区设计资料,后海排涝闸闸址位于青屿头,共10孔,闸孔总净宽54m,闸底高程为-3.0m(黄零高程,下同),后海纳潮闸的闸底高程为-1.0m,垦内地形近堤线2.5公里(即白面屿以下)范围内高程在-3.0m以下,滩地较低,汛期调洪起调水位为-1.0m,可蓄水1260万m3。
调洪计算:
水闸泄洪能力计算公式
淹没流:
自由流:
式中:
——收缩系数=0.9——流速系数=0.9
——闸孔宽度54米——落差
——上游闸前水深——下游闸前水深
——流量系数=0.34
根据24小时暴雨,P=20%时,洪水总量689万m3,内滩最高淹没水位达黄零-0.04米,因此计算堤顶高程为0.56m。
而本防汛路路面高程都在2.60m以上,能满足计算堤顶高程的要求。
(二)防汛路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
设计荷载:
公路公路-Ⅱ级
设计速度:
20公里/小时;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30米,极限最小半径15米;
最大纵坡9%;
路基宽度4.5米。
其中行车道宽3.5米,路肩2×
0.5米。
路面结构:
行车道为水泥混凝土;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桥梁宽度5米(4米+2X0.5米),涵洞宽度与路基同宽。
(三)、防汛路设计原则
(1)、本项目为旧路改造工程,在保证使用任务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设计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为方便工程施工,设计对公路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使各要素间保持一致,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在线形设计中,着重考虑线性的连续流畅和立体线性设计,并与地形、地物和环境协调一致,在满足线形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旧路,在旧路线形极差且又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调整时,考虑公路改线方案。
路线定线时,设计以旧路为主要控制物,充分利用旧路,同时以大型建筑物、大河、桥梁涵洞为控制点。
(2)、在纵断面设计中,对平面交叉的道路要顺适衔接,路线穿越城镇时应尽量和地形、地物相一致;
在纵断面拉坡时,设计尽量拟合旧路,避免大挖大填,在旧路路面情况较好时,应充分利用旧路,尽量不去挖除旧路,降低工程造价。
(四)、横断面设计
本次改造公路为连接后海垦区海堤和备料场的防汛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横断面为0.5米浆砌石路肩+3.5米的行车道+0.5米的浆砌石路肩。
(五)、路基设计
全段路基宽度均按4.5m设计。
路基设计高为路基边缘高度。
路拱坡度1.5%,路肩坡度2.5%。
1、填方路基
(1)、填料选择:
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做填料。
泥炭、淤泥、强膨胀土、有机质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JTGD30-2004表3.3.1的规定。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背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进行夯填。
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堤时,每一水平分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2)、压实与压实度:
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
填土路基压实度(重型)要求,路床(路面底基层底面以下0~80cm)≥95%,上路堤(路面底基层底面以下80~150cm)≥94%,下路堤(路面底基层底面以下150cm以下)≥92%,零填及路堑路床(路面底基层底面以下0~80cm)≥95%;
填石路基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应符合JTGD30-2004表3.8.3-1~3.8.3-3的要求。
(3)、路床要求: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并应符合JTGD30-2004表3.2.1要求,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
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坡度一致;
挖方路段路床为岩石或土基良好时,经平整、碾压密实后,可直接作为路床。
(4)、填方路基的基底处理:
稳定斜坡上地基,地面横坡缓于1:
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或腐植土后,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