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元宵节习俗Word格式.docx
《嘉兴元宵节习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元宵节习俗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
敲锣打鼓称“年锣鼓”。
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
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
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
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灶牌”,“”。
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
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
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
“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
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
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
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
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
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
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
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
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
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
见本志《文学艺术》篇。
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
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
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
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
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
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
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
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
谚语:
“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
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清明
古代清明为与春节相似的大节日,俗谚云:
“清明大似年。
”因其时春光明媚,又在农事蚕事繁忙前夕,所以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均于其时举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历史悠久。
民国时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并借机踏青。
建国后,各地清明扫墓习俗不变,并有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先烈的新风俗。
近年,人们多于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
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
挂菖蒲、大蒜、艾叶;
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
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
旧时郊区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
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
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
端午节吃棕子、酱鸭广泛流行,至今不变。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
旧俗是日晚,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
据《嘉兴府志》(卷34?
风俗)记载:
“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把牛女星,曰:
乞巧,捣凤仙花染指甲。
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
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日演戏,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
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
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
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
“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
”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
是日南湖盛会再度出现,不亚于六月二十四夜。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
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
又据《嘉兴府志》(卷34?
“女郎于是夜种罂粟花”。
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
“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
怕解罗衣种罂粟,月明如水浸中庭”。
所种植的罂粟供观赏。
此俗久废。
◆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
旧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国时期本地人延续清代旧俗去郊区胥山、城内瓶山、真如塔登高。
郊区新丰乡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脉,“广寻数丈”,附近群众到此登高。
城中怡情曲社于是日在寄园举行“同期”,拍曲赏菊。
桐乡濮院重阳兴吃赤豆糯米饭,称“增智饭”。
建国后,有关重阳诸习俗渐淡。
80年代后,定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农历除夕
是日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
旧时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
“塌棵”与“脱苦”谐音。
嘉兴吃年夜饭,花生称“长生不老”,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均取其吉利之意。
饭不能吃尽,以示年年有余,饭吃毕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
剩饭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
餐桌上的鱼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余之
意。
是夜,各商店伙计手执灯笼,奔走催收欠帐。
债户则躲避逃债,旧习过半夜后欠债就可延期归还。
理发店、浴室一直营业至半夜。
守岁;
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
篇二: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浙江省桐乡市民风民俗
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地方特色——旅游
桐乡乌镇:
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
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
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丰子恺纪念馆: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为石门镇,属桐乡县)。
父名丰鐄,字解泉,清末举人。
母钟氏云芳,生子女十人,先生行七。
九岁丧父,十七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先生学图画音乐,从师夏丐尊先生学写作,从此奠定了一生的事业与前途。
一师毕业后,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十个月,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末与同人在上海筹办立达学园。
又曾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0年遭母丧后蓄须;
1933年在故乡建缘缘堂,后毁于日寇炮火。
抗日战争开始,先生率全家避难往大西南。
曾在桂林师范、浙江大学任教,到重庆后任国立艺专教授。
后辞教职,以写作卖画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等职。
1960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千年浩劫中惨遭迫害。
1975年春曾回故乡。
同年九月十五日含冤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个八日,党为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福严佛教文化苑:
位于福严寺南面,占地40000平方米,是为了配合著名的福严寺而设计建造的。
它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内涵,集宗教、旅游、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分东西两苑。
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佛教、认知佛教、体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场所;
东苑是典型的江湖水乡园林,有石有水,供游客观光。
苑内绿草如茵,遍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
由"
桂花之乡"
--石门姚家埭移植而来,春来绿荫如盖,郁郁葱葱,秋至桂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游客赏桂的好地方。
整座文化苑在设计上以"
圆"
为基本框架,离意佛教的圆满,圆融,以体现佛教的"
一切皆从圆演变而来"
的哲学思想。
该苑由浙江省旅游局佛教文化专家何思源先生设计,于1999年70月破土动工,20XX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
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
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
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
后园有1934年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天竹、棕榈。
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
后幢是二层小楼。
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
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
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
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博物馆:
桐乡市博物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环境悠雅,馆藏丰富。
《桐乡史迹陈列》展出各类文物400多件,通过古老的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系统介绍了桐乡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面貌。
《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隆重推出了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精华。
引入入胜的一系列馆藏精品展览令观众在参观、鉴赏之际得到丰富的知识充值和美的享受。
缘缘堂:
在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堍。
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亲自设计,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
丰子恺曾在此度过其创作上的黄金时代。
1938年三月,“缘缘堂”被日军焚毁。
1984年桐乡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分前后二个庭院,前院三楼三底,占地200平方米,后院为二间平房约50平方米。
整个房屋布局,庭院、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