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1018320Word格式.docx
《淄博专版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1018320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专版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1018320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就是这样。
心灵是心灵,外物是外物,两者井水不犯河水。
因此,既想要外物,又想保持内心的纯净,这样的两全其美只是妄想。
因为,一个人一旦为外物所迷惑,那么他的心往往就会迷失,而迷失的心也就难以保持纯净了。
③梭罗通过瓦尔登湖之行,告诉世人:
人需要的外物是极其有限的,再多了,就是多余。
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这得靠自己去界定,不要只想着如何去支配别人或去占有什么财富、权势之类,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
④雪莱有首诗叫《我不愿为王》,诗中写道:
“我不愿为王:
爱,已经够我苦恼;
掌权的道路从来险峻坎坷;
何况还有暴风骤雨君临高处。
我不愿那庄严的王位建在冰上,幸运的太阳到中午就会化冰为水。
再见吧王位,可是我若为王,烦恼也未必很快到来,到它来时,我已经在他乡,已经在喜马拉雅山上牧羊。
”他不愿意走仕途,只想做个诗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
如果他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诗人。
⑤当然,这并不是说当诗人最好,你也可以从政、经商、做学问等,但是,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足够的淡泊和纯粹。
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要控制好或减少自己不该有的欲望,不要成为它们的俘虏。
可是,很多人还是被名利、财富、权势等征服了。
因此,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他哥哥为官之时,特意作了一首小诗赠给他,诗云:
“青云,白云,皆为云。
然我是白云,听凭心之所向,翱翔长空。
”是的,我们该有的那份“白”还是要保持住的。
⑥一个人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不为外界牵引和诱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进而才能真正做自己的王。
当年,普林斯顿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时,提出给他当时最高的年薪1.6万美元,他却问道:
“能否少给一点,有3000美元就足够了。
”很多人不解,他解释说:
“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
”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淡泊和纯粹,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研究上,结果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奇迹,进而成为自己的王——主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⑦一个人也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
扎克伯格在哈佛演讲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
当年,约翰·
F·
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他就问那个人:
“您在这里做什么工作?
”那人回答道:
“总统先生,我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看到这里时,我肃然起敬,对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看门人。
他没有因为自己干着世人认为卑微的工作而自卑,相反,他以此为荣。
佛陀开导十八罗汉中的注荼半托迦时说,扫地也能开悟。
事实上就是这样,不够淡泊和纯粹的人,往往对琐碎、普通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那正是磨砺的开始、成功的起点。
⑧而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淡泊和纯粹时,就说明他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和本性。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就是最终要回归到这一点上。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应该“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
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①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2019·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 超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
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呐喊·
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
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
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
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
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
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
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
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
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
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
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
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
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
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
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
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
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
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
“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
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
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
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⑪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
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
1.文章三次提到的“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又有哪些?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三、(2018·
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