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2090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 岳Word下载.docx

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三、农业经营方式

1.千耦其耘: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1)出现: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

(2)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易错辨析]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四、水利设施的兴修

1.治理黄河: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较为著名。

(2)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3.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五、土地制度的变化

1.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1)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瓦解:

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2.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等。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到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成为广占田土的重要途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

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沿用。

内容是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误区警示]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

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六、手工业成就

1.冶金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

(2)钢铁冶炼技术:

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技术

(1)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发展历程

上古时代

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发展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

发明缂丝技术

元代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技术: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东汉出现青瓷;

南北朝出现白瓷;

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如粉彩。

七、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

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

资金雄厚;

产品不进入市场;

明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3.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疑难辨析]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

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

(1)西周:

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2)春秋战国: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汉武帝时代起:

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

(4)唐代: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5)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6)元代: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

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7)明朝中期以后:

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

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

(8)清顺治二年(1645年):

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9)演变趋势:

垄断地位→三家并存→日渐萎缩。

考点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1.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元氏县志》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命题角度 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发现问题 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命题角度 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考点二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封建土地制度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